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式暨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图书成果发布及六期项目签约仪式日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老舍文学院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以“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为主题,致力于推动北京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翟德罡,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文,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建华,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外方代表吉来、哈卢克·赫普顿共同为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作家、汉学家、海外出版界代表近50人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
开幕式回顾了“北京作家日”的发展历程。发布了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图书成果,包括《天·藏》(英文)、《预约死亡》(韩文)、《永远玩具店》(波兰文)、《散文中的北京》(法文)、《我与地坛》(阿拉伯文)五部译作。作家宁肯、波兰译者何佳怡、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公司总裁穆罕默德·哈提卜分享了创作感悟,以及参与翻译工程的故事。
成果发布环节,由北京市文联与土耳其红猫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北京文学》土耳其文版精选集——《新时代的北京文学》(一期)亮相发布仪式。
活动还举行了第六期项目签约仪式。话剧剧本《鳄鱼》(土耳其文),散文集《上河记》(英文),长篇小说《神圣婚姻》(法文),长篇儿童幻想小说《重返白垩纪》(阿拉伯文),诗歌集《刹那》(西班牙文)、《一根狗毛一首诗》(意大利文)、《诗歌中的北京》(西班牙文),小说集《找钥匙》(法文)完成多语种版权签约。李敬泽代表六期项目签约作家发言,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社社长哈利德表达了对图书翻译与出版的期待。
在《老张的哲学》英文版出版签约环节,北京老舍文学院、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中图公司、美国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4家单位进行签约,携手完成出版工作。
据介绍,“北京作家日”活动举办6年来,先后有41位北京作家的51部作品和《北京文学》杂志,翻译成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13种语言,总计855万字。100余位汉学家围绕北京作家作品开展150场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600部北京文学作品被30家世界知名图书馆收藏,并建立了“北京国际文学院联盟”。2025年“北京作家日”活动安排了七大板块,涵盖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推广工程、北京作家日品牌活动、北京作家图书走进世界知名图书馆活动、“This is Beijing”融媒体项目、“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北京市文联作家代表团海外出访,以及“译介北京——北京文学系列外文版海外专架展示”项目。
“‘北京作家日’系列活动,是北京文学向世界集中展示独特魅力、搭建中外文学交流桥梁的平台。”马新明表示,期待与各方共同构建“作家—译者—出版”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链,拓展深化合作,实现更广泛的跨界跨国传播,希望北京的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并与翻译家、汉学家、出版界携手推动更多北京文学精品走向世界舞台,将鲜活的中国故事、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分享给世界人民。
“‘北京文学’不断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扎实的举措、更强大的创新力量走向世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文表示,未来,中图公司和北京市文联合作,要努力深耕文学品质,展现北京思想深度;加速构建全球传播网络,让北京故事响彻世界;深入拓展国际伙伴关系,推动文明对话新高度,绘就“北京文学走出去”的新画卷。
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还围绕“北京文学:新时代 新视野 新书写”举办了主题研讨活动。活动由李洱主持,李敬泽和作家李东华、文珍,以及土耳其汉学家吉来、突尼斯汉学家哈利德、意大利汉学家范狄开展深入交流,探寻北京文学传统的演变规律,为北京文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我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每次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都会感到它的博大,这对于写作者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李东华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向世界讲述和呈现北京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她认为在丰富的生活和时代经验面前,个人经验还是非常有限的,例如现在职业分工非常精细,不同领域的人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如果写作者不懂他们的专业知识,那么就无法从他们的视角、立场、眼光去看待世界是什么样子,因此写作者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将完全陌生的经验转化为自我经验,展现不同群体的情感。
文珍发现在一些国外的书店和书展中,陈列的中国作家的书更多的还是古典文学或者像老舍这样的现代作家的作品。“我们作为生活在当代的写作者,有责任更多地去书写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民。”文珍表示,很多当代中国作家都在书写新的中国故事,希望能让更多外国读者看到在“经典文学中的中国”与“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之外的当代中国形象、当代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我曾经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在这里生活多年,可以说算是半个北京人。”吉来多年来致力于向土耳其介绍中国文化,翻译了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在土耳其销售近50万册,翻译的土耳其语版《红楼梦》也于日前举办的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首次亮相,翻译的土耳其语版老舍作品《猫城记》有望今年年底出版,他期待今后能够翻译更多当代北京作家的作品,让更多土耳其读者了解当代的北京、当代的中国。
哈利德与吉来有着相似的经历。“我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开始接触中国文学,当时我的中文老师来自北京。老师最开始教授我们的就是老舍的作品,老舍文学幽默讽刺的风格深深触动了我。我也是从那时开始爱上中国、爱上北京的。”哈利德与妻子曾长期在中国学习生活,后来他们创立东方知识出版社和东方知识书店,翻译和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为突尼斯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他表示,未来还要翻译出版更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让书籍成为文明沟通的有效桥梁。
21日下午,北京作家、海外汉学家、翻译家等40人,共同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访·北京”活动。大家齐聚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乘游船品读运河风光,参观新落成的大运河博物馆,共同探寻这条千年水脉承载的中华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