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民心相通的生动见证

时间:2024年11月02日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菁

   “书里写了很多风景,也写得挺有感情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民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10月29日下午,在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在伊犁》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满怀深情地说道,“能够碰到伊犁人民,我就够幸福的了,够我念经的了,够我感恩的了,这种充满快乐的心情是新疆各族人民给我的。”

  1984年,由作家出版社首次集结出版的《在伊犁》作为王蒙“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重要代表,受到了研究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在伊犁》原书名为《在伊犁系列小说——淡灰色的眼珠》,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九篇作品,记录了王蒙在新疆伊犁独特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乡村哲人穆敏老爹等经典形象,描述了维吾尔族“伟大的塔玛霞尔精神”。时至今日,作家出版社以上述版本为重要参考进行重新编辑修订、再版《在伊犁》一书,并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访巴彦岱》一文,让新版《在伊犁》能够以最完整和本真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使其成为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也给新时代读者了解新疆、认知新疆文化打开一扇窗。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胡友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以及梁晓声、何向阳、徐坤、胡平、艾克拜尔·米吉提、梁鸿鹰、张陵、姑丽娜尔·吾甫力、刘大先、景宜等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会议由作家出版社社长、董事长鲍坚,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共同主持。
  吴义勤表示,王蒙的文学创作生涯跨越了70年,发表作品字数超过了2600万,进入耄耋之年后依然笔耕不辍,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这种旺盛充沛的创造力令人十分钦佩和敬仰。此次举行《在伊犁》的重新修订出版暨研讨会,既是向文学致敬、向王蒙致敬、向经典文学作品致敬,也是为了学习王蒙先生的创作精神、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从王蒙的作品中汲取文学的养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在他看来,《在伊犁》的艺术魅力来自生活和人民本身,同时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跨文化的深度书写,拓展民族叙事的广度和深度。王蒙曾多次提到伊犁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少数民族朋友的感恩感激,那片辽阔的大地和那些不同民族的、生动鲜活的男女老少,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和血液里,成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在伊犁》还体现了王蒙高超的文学功力和艺术功力,以及他对文学永不停歇的探索和追求,一个作家只有主动走出舒适区,不断重构认知革新观念,以充沛的想象力和强劲的创造力,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才能够在创作生命里开出新的艺术空间,创造新的文学形态。
  钟廷雄谈到,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区,有十多个民族世代居住在此,民族团结是事关新疆长治久安的大事。《在伊犁》这部书通过描绘王蒙在新疆伊犁的难忘回忆,展现了他对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注和热爱,以及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浓厚情意。王蒙的很多作品都生动反映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和民族团结的故事,希望今后有更多作家用文学之笔讲好新时代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推出更多反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佳作。
  在阎晶明看来,这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从创作到最终修订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每一次重读都带来新的感受。书中所描绘的伊犁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诙谐可爱的人物展现了各族人民之间鱼水相依相融的欢乐与喜悦,充分体现和深度见证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书中的叙事者“老王”既是叙述者,又是民族团结的使者,当下需要更多如“老王”这样的使者,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各族人民更加心意相通。
  与会专家谈到,这部书是一位作家奉献给中国当代史的“备忘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几乎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描写,在展现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各民族人民一家亲的历史壮景,每篇故事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这些作品深入伊犁人民的生活,细腻真实地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在汉族和新疆少数民族之间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书写了新疆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在伊犁》不止是新疆史、伊犁史,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浓缩的一部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杰作。这部书在当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也激励更多作家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谈及创作心绪,王蒙表示,写作时的这种快乐心情是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家国的责任、对边疆的责任、对伊犁各族人民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也饱含着个人的深情,“这也是《在伊犁》在40年后重新出版的一项意义所在。”王蒙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贾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