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既是对艺术家的深切期许,也是对所有文艺工作者发出的时代召唤,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遵循,不负党和人民的期许,坚持扎根生活,坚守艺术理想,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信仰为灯塔、以人民为土壤,让文艺真正成为照亮时代、温暖人心的力量
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曲协主席柴京海,刚刚结束在新疆霍尔果斯的文艺采风和惠民演出。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柴京海说,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广大曲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曲艺作品有正气,接地气,把曲艺“送欢笑 到基层”惠民演出扩大至点、线、面,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他谈道,文化工作者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切实发挥感召作用,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柴京云、柴京海表演大同数来宝《婆媳之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强调,电影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沃土。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张冀看来,作为创作者应该到人民中去,到土地上去,到现场去。“我们创作者要认真地观照现实,观照时代,破除小我局限,诚心地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找到自己与时代和人民的连接方式,首先创作自己,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同时,张冀表示,新时代产生了许多有魅力的人物和真实事件,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等待着创作者们的发现和发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下功夫,是否用心”。
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宋靖说,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文艺创作不是孤立的个人表达,而是要与时代信仰、人民需求深度结合,让作品成为传递正向价值观的载体,“文艺工作者需走出‘象牙塔’,深入生活、观察社会,让作品充满烟火气,真正与人民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文艺工作者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化传播的志愿者,需以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用艺术滋养人心”。宋靖表示,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需以信仰为灯塔,以人民为土壤,用持续的创作与服务,让文艺真正成为照亮时代、温暖人心的力量。
中国视协演工委秘书长,一级演员、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最美文艺志愿者丁柳元多次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以更接地气的形式传递党的关怀、传递文艺力量。为了将志愿服务系统化、常态化,她成立了“元元培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让我深感这份关怀,我和田华老师、王心刚老师、陶玉玲老师还有宋晓英老师等都曾共事合作过,我觉得这不仅是对老艺术家的敬重,更是对全体文艺人的期许。”丁柳元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更加明确——文艺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铸魂育人的使命。我们应以前辈艺术家为榜样,一方面,严守艺术初心,锤炼专业本领,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通过不断的公益活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办好自己创立的‘元元培根行动’,传递时代精神,让文艺公益的力量成为影响人们向上向善的动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丁柳元在新疆开展“元元培根行动”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唯有以先锋之姿引领风尚,方能不负时代所托。”演员阎青妤从艺四十三载,已塑造过近百个角色。多年来,她始终以行动践行初心,从1993年初次参与公益演出活动至今已三十余载,作为志愿者深入基层,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跨界创作了《新红梅赞》《中华赞》《高原红日》等原创歌曲传递温暖。她说:“在这些文艺实践中,我愈发坚定信念,艺术不仅是表演,更是信仰的表达。我将以艺术家前辈为榜样,通过塑造更多优秀形象、投身社会服务,为人民树立精神标杆。”
阎青妤演唱歌曲《映山红》
把“为人民创作”的初心刻进作品里,奋力书写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精品力作
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说,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既是对他们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时代使命的再次深情嘱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擘画的宏伟文化蓝图的再次强调。叶培贵表示,书法作为深蕴民族精气神的文化瑰宝,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工程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第二个结合’,推动书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创造中华新文明贡献笔墨的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信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的重要论述,犹如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作为一名从艺四十二载的文艺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回望老艺术家“戏比天大”的教诲,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演员刘劲回想起自己在创作电影《天宝》时的经历——团队跋涉千里,深入藏区采风,只为真实还原藏族革命家的精神世界。他表示,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坚守,正是中国电影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我们要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艺术定力,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携手同行,用光影记录伟大时代,用艺术诠释中国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
刘劲在电影《天宝》首映礼现场
“8位电影艺术家在银幕上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却都是我们党奋斗故事的讲述者、新中国发展变化的记录者和正能量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者。”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启舫表示,8位电影艺术家的银幕形象影响了几代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追求鼓励着文艺工作者们深扎泥土、投身创作,他们对理想的坚守感染着大家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的热情。正如杨启舫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节目中为田华撰写的致敬词所表达的那样:“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数码,你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壮大。从大戏主演到配角客串,你敬畏每个角色丝毫不差;年过耄耋却躬身为桥,度艺度心度年华,戏龄花甲仍立身为梯,举人举梦举百花。”
新文艺群体词曲作家周洁颖、杨柠豪刚刚结束中国音协第十一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对新时代歌曲创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听闻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他们备受鼓舞。周洁颖说:“我将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为人民创作’的初心刻进作品里,奋力书写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精品力作!”杨柠豪表示:“我将坚持守正创新、扎根人民、为人民而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新时代动人作品!”
让艺术之树与时代同频生长,用文艺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表示,要以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为榜样,积极分享自己的艺术经验,与同行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昆曲艺术的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昆曲、喜爱昆曲,为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作为昆曲演员,我的使命就是传承和发扬昆曲艺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我们不仅是在传承一门艺术,更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根脉,肩负着延续文化血脉的重任。”
施夏明在昆剧《瞿秋白》中饰瞿秋白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是对整个文艺界的巨大鼓舞。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受触动。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关怀。这激励着我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副团长、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鲍陈热表示,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将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更多生动的故事和素材,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有艺术价值、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用文艺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鲍陈热主演折子戏《心·痴梦》
“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令我深受触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吴灵姝说,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既要深植传统文化的沃土,更要让艺术之树与时代同频生长。“无论是银幕上的经典角色,还是手中的蓝印花布,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要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榜样,以工匠精神守护非遗根脉,用青春之笔绘就文化传承的壮美画卷,自觉将艺术理想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