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6.96亿用户“终极刷屏”是什么?

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丽

  截至今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总规模已达6.96亿;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更将突破1000亿元;

  国内短剧相关现存企业达9.54万家;

  2024年各平台累计上线微短剧超3万部;

  ……

  日前,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红果短剧在“新时代文艺逐浪——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专题会议上联合发布《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市场规模跃迁、用户结构变革、内容演进趋势、平台竞争格局、政策监管强化、社会影响与文化出海六大核心维度为框架,系统梳理了微短剧行业的阶段性演化路径。会上还推出2024年新媒体视听排行榜终评榜单,其中包含10部微短剧、4位微短剧演员,“微短剧”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研讨新大众文艺、网络文艺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发布现场

  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品质跃升,到“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创作迭代,微短剧在近几年,逐渐从“数量扩张”走向“内容提质”,全面覆盖了从Z世代到银发族的多层级观众群体。《报告》显示,18岁至30岁用户为主力,占比42.5%;40岁至59岁用户占36.7%;60岁以上用户达15.8%,并呈增长态势,逐渐形成“银发剧场”。可以说,微短剧呈现出的全民参与的烟火气,为新大众文艺和网络文艺的人民性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实践场域、做出了鲜活注脚。

  2025年,微短剧行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步入“融合+精品”发展阶段。那么,6.96亿用户,他们“终极刷屏”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认为,从《报告》来看,微短剧在促进文艺繁荣、传递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激发青年人创造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科技赋能创作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微短剧的同时,也要加以正向引导,秉持天地间人为贵,人世间情为贵,把真善美真正地贯穿到微短剧创作当中。”

  一直以来,微短剧之所以抓人眼球,大多都是借助强反转和强叙事带给观众情绪触动。然而,这种情绪往往流于表面,随着播放结束转瞬即逝。真正能带给观众“后劲”的,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

  2024年新媒体视听排行榜评选出的10部微短剧中,《柒两人生》采用真人实拍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虚拟制片”方式,展现了一位女性克服多重困境并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传递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南辕北辙的我们》以当代青年返乡创业与自我觉醒为主线,融入西安城墙、钟楼、大唐不夜城等文化地标,创新“微短剧+文旅”融合模式;《老盔有了新主人》以京剧传承为内核,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的对接,展现了一场关于梦想、爱与传承的旅程……这些剧集在形式上契合了碎片化消费习惯,又以精准捕捉社会情绪、强共鸣叙事以及制作精良的特点突破了“电子榨菜”的窠臼,深受观众喜爱。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齐伟在参与榜单评审过程中发现,2024年,诸多头部微短剧在叙事风格上进行多元探索,已经从“爽感叠加+高频反转”的初级阶段向具有人文关怀、现实介入和命题意识的“轻命题”表达方式演进。他认为,榜单中的这10部微短剧进一步说明,“短”不代表叙事简化,“流行”不代表思想浅化,市场对“非爽感”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接受度,微短剧正从仅仅提供情绪价值向追求更深度的情感链接的新大众文艺样态转型。

  “伴随着产业规模的增长,越来越多从业者将微短剧视为长久发展的事业,他们在创作中更追求自我表达和艺术精度,这与过去十年网络图文、短视频、直播的精品化路径一脉相承,是网络文艺走向成熟壮大的标志。”抖音集团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红果短剧在2024年推出了“果燃计划”,系统性地助力精品内容的创作和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清晰的精品化路径,“在选题上紧扣‘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在制作上保留短剧‘节奏快、周期短’的优势特点;在成本控制上,我们发现在1-2万/分钟的合理区间内,完全可以打造出视听语言精良、审美在线的精品内容。”截至目前,“果燃计划”已累计投资立项53部精品短剧项目,覆盖非遗传播、普法反诈、公益、都市、历史、科幻、年代、抗战等众多积极题材。乐力表示,未来,“果燃计划”将沿着这条路径继续大力投入。同时,也将把投资激励的范围,从短剧扩展到更具探索性的竖屏微综艺领域,进一步丰富网络文艺的形态。

  随着微短剧向精品化迈进,演员的演技也日益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从“瞪眼”“卖萌”等模式化的浮夸表演到“细腻”“生动”的生活流演技,越来越多微短剧演员的表演获得观众认可。《醒狮》中赵毅以深厚的表演功底诠释舞狮人王学峰的挣扎与热爱,生动演绎了父女亲情,让醒狮精神跃然屏上;《执笔》中李沐宸演技层次分明,精准演绎苏云琦“逆天改命”的孤勇与清醒……作为榜单的评委之一,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何明燕表示,微短剧演员的评价标准呈现出类型化表演、数据化评估的特征。“未来,微短剧演员需要在角色类型和演技中寻求平衡,避免陷入模式化陷阱;行业应该兼顾艺术性和数据性,推动微短剧表演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何明燕说。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认为,观众对《燎原之重回1938》《化蝶》等采用“无限流”“穿越”叙事手法的微短剧的喜爱表明,当下年轻人不满足于传统教科书中线性的历史表达,渴望亲身回到历史现场复盘,并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她表示,目前市场上这类题材在精准扎实地推进剧情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要警惕落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消费主义的陷阱。

  当微短剧演化为平台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跨行业联动的关键环节,其内容合规与伦理风险愈加不容忽视。今年五一前后,广电总局联合抖音、快手、红果短剧等多家平台,对平台违规短剧开展集中清理行动,一次性下架剧集超2000部。下架内容集中于“未成年人误导”“暴力反转”“低俗婆媳争斗”“性别歧视”“语言粗俗”等问题。

  “微短剧的亮眼数据不能‘一俊遮百丑’,作为学者,我们对行业中的不良现象应该更加有力地纠偏。”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强调微短剧的“文化价值”,她认为,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样态之一,微短剧应当逐步提升思想性、艺术性,在发展中逐步提升审美品位,通过品类丰富与质量提升形成长短剧互哺的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取向。

  《报告》显示,2025年,微短剧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席卷大众视野,更深度嵌入数字经济体系,在就业结构、社会价值构建、学术生态参与、国际传播等多个层面展现出新大众文艺的强劲潜力——

  微短剧行业在2024年直接创造了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这些数字预计在2025年将随市场规模继续增长,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微短剧日益成为公共议题与社会认知的新型传播介质,“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普法”等专项内容频频登场,推动其从娱乐化走向社会责任表达,在“短平快”的表达机制下展现出较好的现实关照与情感联结力;

  ……

  微短剧的勃兴,在艺术提升与商业突破之外,正通过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刻凸显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本质,这恰恰折射出其作为新兴文艺形态的核心特征与发展方向,也回答了微短剧在观众手机中刷屏的终极意义。展望未来,微短剧需进一步强化“社会价值放大器”功能——既要持续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的源头活水,也要积极成为驱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引擎。唯有肩负此双重使命,微短剧才能真正从蓬勃的“风口”,蜕变为一道持久而亮丽的时代“风景”。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