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共鸣、共同:电影《天宝》的青春镜像

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乐

  近年来,重大主题影视创作方兴未艾,在国家、地方和个人需求之间形成了同频共振,书写了最有力量的中国故事,成为了表现中国精神,传达中国声音重要的媒介载体。7月1日,由刘劲、艺兮执导的电影《天宝》在党史馆进行了首映,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献礼。电影《天宝》改编自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传记文学,讲述了藏族青年桑吉悦希(汉名天宝)从寺庙小扎巴(僧人)成长为革命领袖的传奇历程。他参加红军后三过草地、历经长征,在延安学习期间,毛泽东为他取名“天宝”,最终投身西藏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从宗教信仰到革命信念的精神跃迁。 

  影片通过其个体命运,折射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民族团结的家国史诗,给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心灵深处激荡起对红色历史的深沉回响。电影以主人公天宝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成长和蜕变为叙事主线,打破了宏大历史叙事的隔膜,在个体生命史诗的维度上,以共情、共鸣、共同的面向构筑起一座连通历史烽烟与时代青春的桥梁,共写了一首伟大的青春之歌。 

  影片的共情机制,首先植根于其精微的个体叙事视角。电影《天宝》的人物创作,首先是把天宝从一个小扎巴写起,为奴做工意外去世的父亲,弟弟被卖哭瞎眼睛的母亲,为革命献身的姐姐,天宝是一个30年代普通川藏地区少年的典型代表。他天真,善良,单纯,但又被命运捆住了手脚。这样的少年天宝是真实的,同样也是极为讨喜的,没有人不对小巴扎的人生境况感同身受,也就更加理解了参加革命是天宝的必然选择。 

  导演选择摒弃历史教科书中常见的全景俯瞰,将镜头紧紧对准天宝从宗教慈悲走向革命信仰的精神“裂变”过程。当这位藏族青年在三过草地的生死考验中艰难跋涉,当他在战友倒下的瞬间承受情感重锤,银幕前的青年观众看到的不是被符号化的英雄传说,而是血肉丰满的青春挣扎,同为青春热血的年纪,面对云涌的时代和惨淡的人生,青年观众的情绪跟剧中天宝始终仅仅相依。 

  影片这种聚焦个体精神跋涉的微观叙事,使“红军”“长征”等宏大概念在观众心理层面完成了重要转化——它不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战略转移,而成为一场可见、可感、可泣的生命淬炼。青年人在观影中仿佛看见了自己在时代中可能的投影,更加明确了何为先辈用生命建立的新中国,那些沉睡在中国大地上的无数的先烈,同样也正青春,正热血,这种历史生命化叙事产生的强大共情效应让影片脱离了传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高摹仿”,而呈现为青春澎湃的美学诗性。 

  为深化这份共情,《天宝》匠心独运地编织了三层视听美学经纬,构建起引人入胜的情感磁场。影调成为人物精神觉醒的无声诗篇:少年、青年、暮年三阶段分别对应暗、灰、明三重色调,视觉化呈现主人公的灵魂从少年蒙昧走向澄明的精神曲线。而电影历史场景的营造则通过真实的生态呈现唤醒集体记忆:神秘雄伟的高原,莫测环境的阿坝草原,传统的砖石民居,雪山草地恶劣的环境,让观众在银幕高清的草木摇曳中触摸历史真实。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精心设计的声效隐喻——红军过草地时撕裂布条的刺耳声响,化作“无形牺牲”的听觉象征;风雪夜行军的粗重喘息,成为集体意志的生命回响。这些感官密码在观众无意识中激活了情感记忆库,使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在场体验。影片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双重表达,在诗画一般的历史的天空下,讲述着革命先烈的慷慨之歌。 

  影片更深层的共鸣力量,源于其对双重精神坐标的创造性融合。年轻的天宝为了追求自己痛苦命运的解放,踏上了艰难的布达拉宫的朝圣。在朝圣途中被红军所救。与红军同行的过程中,被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举动所感动,认识到他们才是天下所有穷苦人的救星,最终加入队伍成为了一名坚定的藏族的红军战士。在电影的讲述过程中,对布达拉宫的向往从宗教朝圣转向革命奔赴的意象转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精神图式:藏族文化中“克己”“舍身”的修行传统,转化升华为共产主义“为党和人民英勇献身”的信仰追求。影片通过这一价值升华既尊重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情感,又彰显了坚如磐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影片的最后,作为新中国干部身份的天宝终于到了拉萨见到了布达拉宫,佛光满满的高原,布达拉宫作为藏族人民重要的信仰闪耀在雪山之下,天宝也追求到了自己笃信的真理和信仰——为人民服务,为天下人谋幸福。信念、信仰、正是这种精神融合,在青年观众心灵中激荡久久回响。 

  而央珍等女性角色如“温柔火光”般的坚韧,草英作为“战士和母亲”的双重身份,更以柔性叙事丰富了革命叙事的温度谱系,使革命的丰碑上铭刻着人性的光晕,强烈的引发了观者的共鸣与共同。 

  电影《天宝》作为一部塑造革命历史人物为核心的主旋律电影,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正在于它创造了多维的认同镜像。当青年观众在天宝身上认出了那个在信仰迷失中寻找方向的自己,在“眼镜哥”等革命战士身上看到了理想主义最纯粹的模样,历史的宏大叙事便在个体生命经验中获得了重述的意义。影片中那支跨雪山过草地始终追求真理的革命队伍,既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也成为映照当下青春的精神之镜——照见我们在物质丰盈时代对精神坐标的渴求,在价值多元语境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当银幕上“天宝们”用草鞋丈量信仰,影院里年轻观众用泪水回应崇高,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共鸣便在黑暗的观影空间中悄然生成。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天宝》这部影片通过对真实人物经历的改编创作,展现天宝这个人物的信仰转变史、精神成长史,反映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这个题材是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典范。而这部电影证明了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对于影片创作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天宝》是一部优秀的民族题材影片,取得了一定的创新。 

  导演刘劲在映后坦言,电影《天宝》前后历经六年时间打磨,是满满诚意之作。剧组“燃烧自己才能打动观众”的初心,与天宝的精神成长史构成了深刻的互文,是对天宝的致敬,也是对革命的致敬。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信仰的无字箴言。它昭示着,真正能激活青年认同的新主流电影,必须将国家话语转化为青春生命的成长密码,在艺术真实的熔炉中淬炼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电影《天宝》再一次告诉我们,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很好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可以很青春。影片以青春的面向所建构的共情场域,让红色历史成为当代青年可感可知的精神家园;其所达成的价值共鸣,使多元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找到和谐共存的节拍;其所创造的共同记忆,则让代际之间通过光影实现了灵魂对话。 

  当青年观众在天宝的青春镜像中照见自己的精神成长,当历史烽烟通过艺术转化成为滋养当下心灵的甘泉,《天宝》便完成了它最珍贵的使命——让红色的基因图谱,在共情共振中生生不息,在青春心田间永续传承。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级博士生、河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