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有幸走进影院,观看了由刘劲、艺兮联合执导的革命题材影片《天宝》。坦白说,在观影之前,天宝这一人物对我而言是有些陌生的,只知道他是一个藏族革命者的名字,既遥远又神秘。然而,正是这份陌生与好奇,让我在光影流转中,逐渐走近了他的信仰、命运与精神世界。
影片开篇,低沉且浑厚的民族音乐缓缓响起,镜头掠过暗色调的雪山,营造出肃穆而神秘的氛围。群山之中,一位身着红袍的藏族僧人缓缓现身,孤身行走于天地之间。随着镜头逐渐拉远,观众被引入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深陷农奴制桎梏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这里正是故事发生的起点。在这里,一位扎根高原、背负信仰的藏族青年“桑吉悦希”(汉名“天宝”)形象渐渐清晰。在他的眼神、行走与沉默中,我逐步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英雄叙事”,更像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心灵的召唤,引导观众进入一段跨越地理与民族、直抵信仰核心的精神之旅。
个体生命与宏大历史的交融叙事
电影《天宝》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与突破,既打破传统人物传记“流水账”式的线性结构,又构建出丰富而立体的叙事空间。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从人物的感受和记忆出发,有意识地打乱时空顺序,使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天宝内心信仰的变化与精神成长。例如片头在错位时空下出现的吉普车的画面,就已暗示其叙事结构的自由与多重层次。与此同时,影片巧妙融合红色叙事、民族叙事、解放叙事与传奇叙事,在天宝从一个“小扎巴”成长为我党高级干部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觉醒与成长,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革命的锤炼中逐步觉醒,并在各民族携手并进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前行。
影片摒弃宏大叙事的俯视视角,而是从微观切入,通过对人物心理构成与选择动机的细腻刻画,使观众能够从天宝的信仰追寻中获得情感共鸣。影片还具备鲜明的文学气质,其叙事更像是一场内心世界的探寻与人格的自我成全,从而使“信念”这一主题在影像中拥有了更加深沉的人文与精神高度。天宝从最初的不敢反抗压迫且不敢直面冲突,到两次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极限磨砺中,逐步完成精神与信仰的双重蜕变,最终成长为一名坚韧的革命战士。布达拉宫的象征寓意,更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的主题有机统一,影片由此构建出一幅关于“信仰觉醒与精神彼岸”的震撼图景。影片通过描摹个体生命的鲜活经历,使宏大叙事不再抽象空洞,而变得饱满生动;与此同时,正是宏阔的历史背景与革命叙事,也赋予了个体生命以尊严与张力,使其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与放大。
真实场景与诗意影像的融合图景
影片在真实还原和诗意表达之间取得了巧妙的艺术平衡。影片首先在空间叙事上实现了历史场景的高度真实还原,从阿坝草原到雪域高原,大量的高原实景拍摄为这部影片赋予了强烈的现场质感与审美表达。拍摄期间,剧组主创们不仅要克服高原温差与严重高反,还因担心破坏当地自然生态,大量设备搬运并没有全部依靠车辆,而时常依靠工作人员人力背负来翻山越岭。多位主创坦言,这样的艰辛创作过程仿佛让他们重新经历了一次红军长征之路,让整个剧组以“真感受”的方式,真切体会到了红军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厚重。为体现艺术真实,剧组放弃走流量偶像“小鲜肉”选角路线,而是大胆起用了许多实力派新人演员、话剧演员与藏族本地演员,为人物刻画注入了真实动情演技与民族异域风情。
诗意表达则是体现在了影片的视听语言中,影片在影调设计上,天宝从少年、青年、暮年三个阶段分别采取“暗调、灰调、明调”三种影像风格进行区分,以视觉隐喻方式对人物身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进行呼应。而天宝的多次回望,在后期剪辑时不断加入“闪回”镜头,这不仅表现的是他对人生的反观,更映照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闪回过程中的人物局部特写与历史大场景来回切换,构建出独特的影像诗学。影片也特别通过声效设计来型塑情感,例如在表现红军过草地时的牺牲,设计了撕裂的布条随风飘动的声音,让人通过声音强化“虽看不到死亡,但死亡就在眼前”的感受,以唤起观众对前辈的怀念,这种声音设计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深刻展现了为信仰而牺牲的伟大。影片虽然以战争年代为背景,但却对战争场面的直接展现并不频繁,更多的是通过细腻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动作来传达冲突与张力。同时,片中大量使用抒情音乐渲染氛围,辅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背景画面,实现了情与景的有机融合,从而赋予整部影片一种独特的气质与审美意境。
从宗教信仰到革命信念的精神跃迁
在天宝的精神成长轨迹中,细腻刻画了他从宗教信仰走向对共产主义革命者坚定信念的情感转化与精神转变。从一名虔诚的小扎巴,到坚定的革命战士,天宝的转变并非突兀,而是在历史洪流与个体抉择中缓缓完成。影片通过他对布达拉宫的最初向往,到最终以民族干部的身份走入那座曾被视为精神圣地的殿堂,巧妙映射了信仰坐标的转移。这一“走近”,不再是宗教意义上的归属,而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的彻底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未回避宗教信仰在天宝成长中的早期影响,而是将其中“慈悲”“克己”“舍身”等精神元素,转化为面向人民、民族、国家命运的更高层次担当。从“为自己修行”到“为人民解救”,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跃迁。
影片中,还重点叙述了民族、宗教与革命者的团结合作过程。如藏女央珍舍身捍卫红军、僧人面对善恶所做出的正义抉择等情节,这并非强调宗教理念本身,而是表现出民族、宗教在关键历史节点对正义与真理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藏区的民族与宗教所形成的这些精神共识,成为天宝信仰转变的感情后盾,而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完成其服务于民族觉醒的精神蜕变。影片借此传达出更深层的哲学思考,从宗教信仰到革命信念的跃迁,应不止于心灵的安顿与自我慰藉,更应是一种对时代使命与民族大义的勇敢承担。天宝的成长,反映出他正是从个人修为走向家国担当的思想升华过程。
出生于四川阿坝的刘劲、艺兮二位导演,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历时六年倾心打磨,以满腔诚意完成了这部作品。电影《天宝》以微观切口融入宏大叙事,用影像重走革命信仰之路,以坚定的信念铺陈出一曲深情而磅礴的革命精神史诗。影片不仅视觉震撼,更在多处细节上令人动容。如此用心之作,理应被更多人看见,被时代所听见。
(作者系二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
(图片由电影《天宝》剧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