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沙尘暴》:黄沙下的正义守望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冉丹

网络剧《沙尘暴》剧照

  近日,优酷“白夜剧场”播出的网络剧《沙尘暴》凭借精妙缜密的悬疑建构、厚重浓郁的地域描摹、细腻生动的人性刻画和真实深刻的时代观照,收获8.1的豆瓣评分,成为2025年悬疑题材剧集中的一匹黑马。该剧由谭嘉言执导,高群书监制,赵冬苓编剧;段奕宏、王锵、张佳宁、张瑶领衔主演。短短12集的剧在虚实交错、硬核推理、粗粝美学中一气呵成,由8年前西北小城库鲁的一桩焚尸旧案重启为引,讲述了当地刑警陈江河(段奕宏饰)与外来干警罗英玮(张瑶饰)不放弃真相,抽丝剥茧追查真凶的故事。

  4月23日,在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山东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网络剧《沙尘暴》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剧集主创代表等共同探讨了该剧能够在当下密集产出的现象级悬疑剧中突出重围的“成功密码”。

  “《沙尘暴》取得良好播出效果与社会反响,得益于剧集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观照与细致描摹,剧集对以刘盈盈、孙彩云、程春为代表的普通‘小人物’的情感之路、命运钩沉的展现,激起大众情感共鸣。”优酷执行总编辑李德顺说。作为一部悬疑题材类型剧,《沙尘暴》创作团队坚守纪实感、生活化的创作原则,展现对边缘群体的深刻人文观照,以现实主义手法、自然实景拍摄探索西北叙事美学,展现时代与人性的交织勾连。

  谭嘉言介绍,《沙尘暴》的创作尝试以剧集形式表达对特殊群体的人文观照,在立意层面,故事探讨人在极端条件下的抉择并揭示成因,直视时代发展的“角落”并展现国家的政策部署;在文本层面,创作以真实感为依托,力求塑造半纪实的“生活流”影像风格;在叙事层面,剧集以“创作者在后、镜头在前”为创作逻辑,经由客观化记录呈现将判断权利、想象空间交付观众。

  剧集不仅凭借环环相扣的悬疑叙事引人入胜,而且以具有粗粝质感的“荒漠”美学牵动观众——锅炉房的逼仄空间、审讯室的冷峻光影,与西北地貌的萧瑟孤寂共同营造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生存图景。高群书表示,为打造真实丰满、细腻生动的高质量剧集,《沙尘暴》以全国范围的实地勘景、“西北气质”的演员选择为剧集风格定调。创作过程中,摄制组深入西北腹地,用戈壁、草原和沙暴构建起故事空间。当环境参与叙事,漫天黄沙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冷色调、低饱和度的画面与西北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年代质感将荒漠的苍茫与案件的氛围紧密结合,在视听效果上增强了故事的沉浸感;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既是自然现象,又如同扑朔迷离的真相被风沙裹挟,需要用决心和定力去深入探寻,成为隐喻司法正义的象征符号。

  《沙尘暴》创新设置“双时空”叙事结构,旧案与新案的侦破过程既展现了现代刑侦技术的崭新突破,还通过葛大杰、陈江河、罗英玮三代警察核心人物承继,体现中国法治的发展进步与司法公正的“红线”坚守。

  剧中,段奕宏饰演一位扎根熟人社会的基层民警,在案件调查中屡屡暴露人性的弱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学院派”刑警罗英玮,则随着现代法治理念进入边远地区,用科学思维不断叩击着传统办案模式的边界,反映中国法治发展进步。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影协主席李九红表示,《沙尘暴》的故事是对社会性事件的个体化讲述,既展现小地方“熟人社会”小人物的命运挣扎,又通过刻画三代警察彰显中国法治的发展进步,并且将人物内在心理作为叙事“原动力”。

  赵冬苓曾在采访中表示:“相较单纯探寻凶手身份,我更倾向于挖掘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这部剧也通过每个立体而丰满的人物使故事超越案件本身,实现艺术与现实的互动。《文艺报》编审、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认为,《沙尘暴》在展现人物罪恶行径的同时保留其道德觉醒、自我救赎的可能性,揭示社会问题的同时推动观众思考。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来,这部剧彰显了中国式悬疑涉案剧的魅力,以纪实感、社会向、生活流的塑造成就高品质表达,人民警察鲜明的形象塑造、中国司法的制度进步与观念更新,以及对人性的多重分析成为支撑剧集的重中之重。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