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剧照
电视剧《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书写了荡气回肠的运河故事,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在展现大运河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剧中,青春质感与时代气息兼具,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在CCTV-1综合频道、爱奇艺、江苏卫视热播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与口碑,每集平均收视率3.615%,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北上》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业界专家表示,这部作品探索了严肃文学改编的全新路径,剧中的青春成长和创业奋斗置换了原著的宏大表达,构建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全新共鸣点,以较大的艺术勇气,为文学改编影视剧做出了积极探索。
剧中的这条大运河,在创作团队的镜头下犹如时空交错的舞台,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心灵归宿和情感密码。电视剧敏锐捕捉时代情绪,既保留原著精神内涵,更在碎片化时代,为年轻人的乡愁送上了温暖的慰藉。该剧总导演姚晓峰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书写者。“现实主义的创作天地无尽广阔,面前的热土、身旁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怀揣着真心和真诚,就能出好作品。从业30多年来,我深知,只有永远以敬畏之心对待行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他表示。
剧中两位年轻的主演从小都生活在水边。饰演夏凤华的白鹿在运河边上长大,剧中呈现的大运河就是她身边的那条河。“这条大运河见证了无数人的命运起伏,更承载着运河人的生活百态。”她进一步阐释着对夏凤华这个角色的理解,“她在岁月更迭中隐去波澜、在人生长途跋涉中返璞归真,从夏凤华身上焕发的新时代青年精神,是我与她的心灵交汇。”在福建平潭长大的欧豪从小在海边生活,他谈到自己与剧中饰演的谢望和有很多共同点:“谢望和的父亲跑船,我的父亲也跑船。我知道这艘船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单单是养家糊口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很深沉的情感在里面。”运河在他心中,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无声的主角。“运河水流淌了千年,恰是因为有无数人甘愿做它的浪花,希望我们的作品也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能够激起观众心中的涟漪,为传承大运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他说。
为真实表现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创作团队实景重建“花街”,高度还原运河生活场景、折射运河经济的时代更迭。电视剧以青春奋斗讴歌时代精神,既有“平地起高楼”的烟火气息,又深扎中华文明精神沃土,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火热的影像实践转换为多姿多彩的艺术元素。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表示,电视剧《北上》用“花街”这一物理天地,唤醒了人们的心灵家园,承载了每个国人生生不息的梦想。大运河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国运,更连接着历史的洪流。《北上》能够洞察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剧中人物带来了可贵的“少年感”,更为观众提供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表示,《北上》的主题深刻而多元,核心聚焦于运河精神的传承以及新时代下人们的奋斗与成长。运河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意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老一辈运河人身上的坚韧、包容、进取,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与发展,这正是运河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电视剧不仅讲述了大运河沿岸的故事,更通过这些故事,让观众思考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品以浓郁饱满的地域美学,激活了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活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认为,电视剧《北上》不是“再现式”的改编,而是“续写式”的改编,“无论是文学原著还是电视剧,《北上》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共荣共生’的情感表达,都表现了运河儿女的共同体精神,剧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和运河构成了互文关系,形成镜像表达。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具有跨时代的张力,电视剧正在以个性化的方式,承载着时代情绪”。
“如同流动不息的运河那样,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和一群人的生命力,都生动地缩影在《北上》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表示,“原著和剧集之间差异化的创作方式,恰好给出了我们理解文化寻根意义的充分想象空间。在文学性和现实主义‘胜利’的背后,是文艺创作介入社会历史变迁的强劲精神力量——让人既能看到来时路,也得以不断探寻着前行道,振奋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