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于 杭

树荫下(油画) 肖 峰

原上草(油画) 宋 韧

  “我的艺术生涯横跨了多个时代,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发展,时代的目标一直是我创作的源泉,我深信艺术不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国家民族共振的桥梁。我的作品从未脱离过时代轨迹,它们既是个人感情的寄托,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回应。我创作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关于主题性的绘画,不仅仅再现了历史的画面,更是通过色彩和线条传递民族的坚韧与力量。”2024年10月24日,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美术)”,他以这样一段话总结自己毕生的创作追求。

  这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与夫人宋韧的艺术人生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烽火,与民族独立振兴、文化融合自强的漫漫长途的梳理和反省休戚相关。

  肖峰和宋韧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成长于革命和战争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肖峰是抗战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的小战士,宋韧也从小在抗日革命根据地长大,并参与革命的宣传工作。肖峰在青少年时投身革命,以文艺为武器,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历经艰险;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岁月后来到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之后又被选派至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创作了一批蕴含悠长诗意、乐观而不失深沉的代表作。后与宋韧结缘,相依相伴,共同创作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

  早年的战斗和学习经历让二人始终践行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时代的目标一直是这对革命伉俪创作的源泉,他们坚持写真情的写实主义精神,用革命人的担当精神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将艺术创造涵融在时代革命的大潮之中。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不仅是自己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对其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感慨:“肖峰和宋韧艺术生涯的‘这本书’读来并不轻松,颇具感人之处。这感人之处正在于其彰显的时代特性,呈现了一代人真实和真诚的力量。他们受着命运的磨砺,却从不抱怨;他们的生活经历跌宕起伏,却又总带着青春的天真和热忱;他们追赶失去的时光,却又总是那样达观而从容;他们有过辉煌和成就,却不自居、不固守,充满常新自强的激情。”

  在艺术的道路上,肖峰不仅是一位追求高远理想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美术人才的教育家。他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在1983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始终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开拓创新放在工作首位。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强调教学要严谨、创作不妨多元化,他的宽容与民主为20世纪90年代美院自由的创造思想和开放的学术空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他促成美院“国字号”校名的更换,在教学、人才引进、艺术创作、国际化建设等方面领导学校展开突破性的拓展,其一系列旗帜鲜明的治校方针,为世纪美院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美术学院跻身世界优秀美术院校行列作出了卓著贡献。

  在肖峰看来,艺术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从战地宣传员到文艺战士,从现实主义巨擘到教育改革的掌舵者,肖峰与宋韧用艺术人生诠释了“为时代塑像,与人民同行”的信仰。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肖峰先生捐赠了他与宋韧80年艺术生涯的核心作品共503件,涵盖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全貌。这批凝结毕生心血的艺术珍品既是对他们个人创作脉络的完整梳理,更以赤子之心诠释艺术家的文化使命,为现当代艺术研究提供珍贵范本,彰显深厚热忱的家国情怀与不忘初心的时代感召。随着杭州肖峰艺术馆的落成,这座凝练传统与当代的艺术新坐标成为这对“时代之子”革命文艺的精神闪耀之地。

  【相关链接】 

  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

冉 丹

  4月9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由中国文联、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的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举行了开幕仪式。

  坐落于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将永久收藏和展出艺术伉俪肖峰、宋韧的重要作品,以系统性典藏、研究、展示,呈现肖峰、宋韧的毕生创作。展览分为“旅苏菁华——肖峰留苏作品”“激情赋彩——肖峰归国作品”“同志同心——肖峰、宋韧合作作品”“韧心写照——宋韧作品”4个篇章,呈现肖峰与宋韧笔下的历史现场、人民生活与祖国河山。

  肖峰艺术馆由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张轲设计,历时十一载营造,该建筑以“桥”为核心理念,隐喻二人从战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的创作旅程正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桥梁。该馆的建立,不仅是对两位艺术家的致敬,更是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场域,其空间叙事与展览内容共同构建起“革命传统—学院传承—当代传薪”的三重叙事逻辑,使艺术馆不仅成为艺术作品的容器,更升华为两位“时代之子”艺术精神的物化象征。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