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昂开箱:仪式背后在文化,文化呈现是艺术

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景俊美

《2025乙巳春昂 开箱大吉》录制现场

  戏曲艺术因口耳相传的传统、日积月累的演练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层累了一重又一重的技艺、规矩乃至“禁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讲究”。这些“讲究”形塑了文化中的我们,“意义之网”也便在这形塑中被建构。“封箱戏”与“开箱戏”的诞生,便是这诸多“讲究”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在海量的学术研究里,却少见“开箱戏”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戏曲研究的一种遗憾。所幸一切都还不算晚,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率先引入“开箱”概念,创新节目形态,在戏曲界首次策划了大型专题节目——《2025乙巳春昂 开箱大吉》。这档乙巳蛇年的特别策划,不但填补了近年来人们对“开箱”的忽视,而且展现了戏曲人和电视人心怀敬意又极具探索和担当的精神,并通过访谈、展演、追忆和互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共生、和美有序的中国戏曲文化生态。

  节目以情景还原的形式,展现了开箱大吉的流程、剧目和礼仪。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近百人齐聚一堂,追忆开箱的意义、演出的价值和地域文化对戏曲剧种的培育和托举。片中择取点位也相当考究,分别是北京的湖广会馆、浙江的衢州、陕西的西安和宝鸡——北京是戏曲的大码头,湖广会馆更是“会馆有戏”的重要代表,不仅展现了“聚”的意义,也呈现出“传”的价值;衢州的西安高腔是婺剧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厚,演出形式古朴;西安的易俗社作为百年剧社,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吼唱着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大秦腔,戏台前后人山人海,呈现出古老壮丽又蓬勃的生命力。

  三地并呈,风貌、特色、表达各不相同,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艺术的热爱是相通的。在湖广会馆,我们看到了钮骠、贯涌、荀皓、朱世慧、谷文月、张关正、何赛飞等艺术家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艺术以及对“开箱”的情结,呈现出各有特色的追忆和在场。在谷文月的记忆中,评剧几乎天天上演,大年三十封箱,大年初一开箱,一首一尾都在舞台上,《花为媒》必然是开箱戏。

  开箱戏要喜庆、团圆、吉祥,开箱仪式要庄重、考究、有蕴含。北边开箱戏上演前会举行“三跳”(跳灵官、跳加官、跳财神)的仪式;在浙江衢州的严氏祠堂,演出的则是西安高腔之《文武八仙》《百寿图》《闹花台》等剧目,这些戏不仅是历史戏,还是吉利戏、讨彩戏,表达了老百姓的愿望,呈现出财气、喜气、福气与人间烟火气交织与共的和谐美。这种和谐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都很突出,加之祠堂文化、徽派建筑文化和乡民的节俗文化,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也获得了“以文化人”的熏陶。镜头带我们从天井的视角看人、看艺术、看生活、看自然,就给人更加深入骨髓的“天人合一”的感受。西安高腔不仅展现了精彩的剧目,还让我们看到了极具乡情的传统,乡亲们捧着鸡鸭鱼肉、水果鸡蛋涌上戏台,这不仅有对神灵护佑的祈愿,也展示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仪式感的崇敬。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不同便风俗不同,所以有“百地百戏”的精彩呈现。陕西西安的易俗社有着优良的传统,在服务广大民众的基础上探索出自己剧目独有的特色——“双生双旦”,经典剧目《双锦衣》《三滴血》《翰墨缘》《软玉屏》皆有“团圆”章节,演绎了大西北的戏魂和台风,特别是台上台下大合唱的场景,激荡着老百姓爱戏、爱秦腔的心声。当然,诚如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所讲,秦腔开箱,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的事、一台戏的事,而是和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个系统。同样是梆子声腔,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也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乙巳蛇年春节前后,河南豫剧院的三团、青年团在广大的农村为乡民演出经典剧目,也是万人空巷的场景。从时序上看,一年之中开箱不止一次,其中“六月六晒服绸”的俗谚,寄托的就是人们对岁时节令的尊重和依赖。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梨园界的“开箱大吉”,是节令的一种表达,也是梨园美德、情感和精神的深深寄托。《左传》云“立春为启”,指的便是作为节日的——年,“启”蕴着无限的生机。春节为新的一年拉开了序幕,“开箱大吉”的仪式寄托的则是戏曲人的期盼和展望。无论是“天官赐福”,还是“龙凤呈祥”,戏曲人永远在追求的过程中呈现着生活的无限宽广、艺术的无限精湛和情感的无限丰富。就这一维度来看,它正是仪式之于人类意义的最好呈现,即通过种种集体性行为,如集会、典礼、祝祷、歌舞等活动,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当京剧的水袖拂过古会馆的柱子、当西安高腔的余韵在古戏台上萦绕、当秦腔的吼唱穿透千年的时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流转,更是中华文明在岁月长河中的生动注脚。历史是一种积淀的现实,文化是精神领域折射的现实,它们永远与我们的存在交织在一起。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他或他们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戏曲艺术、中国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根脉,也是我们独特的生命指纹和文化基因。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文化既需要守正创新的勇气,也需要扎根生活的智慧。当我们都能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必将更加繁茂、昌盛!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