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照
摄影:张艺兴工作室 国家话剧院供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国家话剧院推出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作为献礼之作,先后在北京、上海演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敦煌的美。对于这部以敦煌文化保护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话剧,同样是见仁见智。从整体上看,这部剧的创作,找准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表现大文化、大情怀、大事理;认定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创作方向;坚定了一种信念,那就是中华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艺术实践,这部剧展现出了鲜明特点。
跨越百年的爱情追寻
好故事是好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能够将人人心中有但又无法言表的微妙感受,生动地转化为感人故事,作品便有了魂、有了神,便能引发共鸣。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成功,就是以故事为骨架,以文化为血肉。故事的起点,是2035年在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的张燃面临着爱情难题。在莫高窟怒目金刚的引领下,张燃以常书鸿的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为镜鉴,寻找人生答案。故事链接的另一端还是故事,即1935年常书鸿与第一任妻子陈芝秀的情感困境。
剧中怒目金刚回答不了“爱情到底是什么”,主角吟唱着“我问菩萨,你有悲伤吗”,突出的是人的悲与欢、困惑与彷徨。舞台上,黄沙漫天,红马奔驰,常书鸿真切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却没能追回曾经的爱情,艺术表现场景非常感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改编后的古曲在剧场里回荡,离别哀伤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跨越时代的文化复兴
这部音乐话剧充盈着深厚的历史感,戏剧角色的成长史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始终交织在一起。
千年敦煌,让我们看到了文脉的悠长。汉代雄风、魏晋风骨、隋唐气象,在舞台上悉数亮相。开窟者、工匠等次第登场,合唱“一抹颜料绘上一面石砖,一尊佛像见证一心虔诚,一册经卷沉睡一个洞窟,一次记录守护一世精神”,令人荡气回肠。剧中反复咏叹“顽强的审美”,那么,什么是顽强?顽强就是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不朽的灵魂。
百年敦煌,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剧中常书鸿“愿为敦煌燃此生”,让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历尽浩劫仍能得以传承;百年后,张燃用数字化采集手段,使敦煌石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全剧尾声让人印象深刻,206号金刚与经过数字化生产、被劫掠至法国吉美博物馆的207号金刚相拥。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文物“回家来”。
《受到召唤·敦煌》用艺术讲述了文化兴则国家兴的深刻道理。国力的强大、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成了敦煌文物的保护,推进着中华文化的复兴。
跨越国度的艺术共鸣
“莫高精神”,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对文化的守护和向往。常书鸿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来到黄沙漫天的莫高窟;段文杰第一次走进洞窟,“好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曾临摹敦煌壁画300多幅;樊锦诗“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敦煌石窟的735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当我们谈及“为国护宝”,实际上涉及每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守望。这份拳拳之心,是共通的。
令人惊讶和欣慰的是,《受到召唤·敦煌》舞台大屏上展现了常书鸿徜徉巴黎街头的场景,阿尔贝·加缪、西蒙娜·波伏娃、让-保罗·萨特、马塞尔·杜尚、保罗·塞尚、埃德加·德加、毕加索等法国文艺巨匠的文字与影像,连同巴黎城市地标渐次出现, MV式的歌舞表演和动画混剪呈现出上世纪30年代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盛况。敦煌壁画的翩翩造像、巴黎浪漫之都的艺术气息,敦煌藻井图案的厚重华美、法国各个艺术流派的迭出不穷……观众在领略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一定能感知到法国文化的魅力,也更懂得丰富多彩的文明理应彼此尊重、共同守护。
跨越多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呈现
纵观《受到召唤·敦煌》这部音乐话剧,充分地展现了舞台艺术高度的综合性。音乐、舞蹈、话剧、雕塑四种艺术形式相融合,辅助影视化的表现手段,多而不杂、繁而不乱,在“敦,大也;煌,盛也”主题下,既展现出文化的繁盛,也兼顾了美学的精妙。尤其是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个巨大场域中表演,刷新了“话剧”的传统美学呈现。
整场演出将舞台空中部分有效利用了起来。敦煌壁画上的人物、雕塑形象飘逸在空中,拓宽了观演视野,增添了新的表达形式,匹配大型体育馆观演空间的独特场景,给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之感。在各种新技术的加持下,伎乐飞天、猛虎奔袭、烈马驰骋等场景,更是让文化的“召唤”变得具象而清晰,璀璨的文明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沉浸其中。
该剧还有继续打磨提升的空间。比如,对敦煌重要历史节点的表现上,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戏剧情节的承载空间;在古今两个时空的内在逻辑方面,还可以有更好的衔接;在剧中高潮段落的表现上,也还可以进一步平衡音乐元素与话剧表达的关系等等。
常嘉煌回忆父亲常书鸿时曾说,常书鸿晚年在家中挂着几个铃铛,微风一吹,铃铛响起,就感觉又回到了莫高窟,聆听大佛殿的风铃声。他曾讲到父亲无数次写下这样一句话——夜夜敦煌入梦来。期待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们,更加珍视与敦煌的文化链接、与观众的艺术链接,用更多元更精彩的形式让敦煌成为更多人向往的瑰丽梦境。
(作者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