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赋予了视听艺术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也在艺术呈现、审美价值和受众研究等各方面,重构文化传播的途径和逻辑,这使得电视内容创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推动创新,让传统焕发时代光彩,是电视人共同面对的命题。第22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以“青年与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传承发展”为主题,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深思与回应。
从中日韩导演不同的创作生态,到中日韩青年的文化共鸣共振,中日韩电视制作者们探讨青年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模式,推动思维、技术与内容的深度互鉴——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围绕报送的《南来北往》《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缄默》《过去到将来》《终极秘密游戏秀》《如此亲密的背叛者》《学田剧场和它背后的艺术家金敏基》《与你同步》等九部作品进行了交流。
近年来,中日韩文化类节目聚焦本土传统文化,在视角和模式上不断出新、出彩,紧跟年轻群体的兴趣潮流,多题材相互融合与渗透成为一种趋势。但“Z世代”这一随着媒体技术一起成长起来的新生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有着更高需求。怎样找到传统文化与青年观众审美意识的契合点,始终是电视内容创作者思考的问题。
“‘老’情怀怎么让‘新’青年产生共鸣?”
谈及华语电影,一位来自韩国的70年代制作人在交流现场表示,在他成长的年代,香港电影在韩国非常盛行。看着这些电影长大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同时,他也提到,很多年轻人并没有经历过香港电影的繁盛时代。对此,他提出了“怎样让年轻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的问题。
“这也正回答了我们开篇‘港乐已死?’的发问,我们用一整季的努力来作答——港乐仍生生不息。”《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的节目导演刘婕分享了节目播出时,有很多年轻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港乐并积极推广这些文化的故事。“无论哪一季,我们始终坚持站在个体的视角看时代,用‘刻进DNA’的音乐和‘接地气’的内容去呈现、去勾连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年轻人正在主动拥抱传统文化”。韩国文化放送(MBC)高级制作人安琇荣感受到,越来越多被传统文化吸引的年轻人在助力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在过去,我们一直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展现给青年群体。而通过本次综艺节目、纪录片和电视剧的展演,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本身其实已经吸引了大量青年的目光,并且是他们所乐于接受和欣赏的。”
面向年轻人创作,是电视内容制作能够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当作品面向年轻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整个行业就会非常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日本电视剧《缄默》制片人、导演土持优稀,虽然从业才3年,但已经参与制作、导演过多部关注社会现象的电视剧。作为一个年轻制作人,青年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她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她希望,以后能通过电视剧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吸引青年人,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关注,并形成一种流行趋势,最终重新构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优秀内容及其供给产业链正在被先进技术重新定义
“当今时代,我们的广电内容创作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音好宏提到,从2000年开始,无论是数字化还是与广电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日本和中国、韩国存在相似的境遇:日本有很多年轻人不看电视了,他们在逐渐远离传统媒体,更多地接触新型社交媒体。“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必须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获得观众信赖、必须保持权威性。”
韩国文化放送(MBC)总裁安亨浚说:“由于多种形式的媒体强势崛起,地面广播公司这一传统媒体所占据的时间份额在不可避免地缩小,这使得用以往的方式制作内容已经很难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形式通过所有平台向观众提供创新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可在多个平台上输出的强大IP。”
“同追一部剧”,抓住的是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
中日韩三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这也造就了中日韩三国在影视创作中“异中有同”的故事需求。近年来,“出海”受到欢迎的国产剧大多抓住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
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单向传输,而是以共通的情感跨越文化差异,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鸣共情。“从服装、道具到背景音乐,都充满了时代感,剧中温暖、真实、细腻的情感.....这些在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韩国文化放送(MBC)导演宋妍和在观看中国电视剧《南来北往》后,感叹道:“有种梦回韩剧《请回答1988》的感觉。”她表示,《请回答1988》展现的是韩国80年代的生活,讲述温暖的亲情、邻里街坊的爱情与友情故事。而《南来北往》描绘了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样很真实。
从“交流”到“未来”,将相近的文化传统转换为发展的动力
今年年初,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发起的“中日韩精神——2025年度汉字”评选中,“未来”一词以最高票当选。2024年活动评选出的年度汉字则为“交流”。
从“交流”到“未来”,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表示,“希望‘交流’这个词为我们提供动力,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未来’反映了中日韩民众对未来建立更紧密联系的乐观和决心。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上,更象征着创新、合作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