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洪流,震耳欲聋
千年的低语,辉煌又沧桑
每一座博物馆
都是通往历史的神秘之门
每一座博物馆
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
它们或大气磅礴
或轻盈飘逸
或精巧细腻
它们不仅是技艺与美学的融合
更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能够幻化为人,它们将会拥有怎样的形貌与灵魂?5月18日,适逢国际博物馆日,小艺带你周游中国各地博物馆,看看那些镇馆之宝的器灵形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商后期铸品,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相传,3000多年前,商王祖庚或祖甲两兄弟中的一位,为了祭祀自己的母亲,便铸造了这么一个青铜大鼎,其中蕴含着商朝君王对于母亲的敬爱。
1939年,商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也叫汝窑弦纹樽,身价数亿,堪称“汝瓷之王”的弦纹三足樽全球仅存1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无价之宝。
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樽外壁上中下凸起七道弦纹,中部三道,近口及底部各有两道。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高雅,上中下三层七道弦纹,更增加了三足樽庄重肃穆之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里外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有细小浅白的开片,俗称冰裂片。色质柔和莹润,造型完美和谐,代表了千年国宝汝窑瓷的最高水平。
湖北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现收藏于湖北博物馆。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经专家演奏测试表明,曾侯乙编钟能演奏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其音色优美、层次丰富,低音深沉浑厚,中音圆润淳朴,高音清脆明快,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更为珍贵的是,整套编钟上有大量的铭文,记录了丰富的音律学知识,为研究先秦音乐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河南博物院
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kg。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亢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内蒙古博物院
匈奴王冠,国家一级文物。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黄金铸成。金冠分为冠顶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做俯视状。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画面。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
此文物于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有“草原瑰宝”之誉,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元代的瓷器,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腹径28.4厘米,口径仅为5.5厘米;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得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为国宝级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三星堆博物馆
商青铜神树,国家一级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商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修复完整的一棵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一号青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全树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当时最为先进的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一号神树的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沿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另外还有一棵只有下半部分树身,被命名为二号神树。二号神树三面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前臂残缺。
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其铸造工艺为范铸马身,然后再与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合制作而成,铜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
台北故宫博物院
翠玉白菜是由翠玉所琢碾出白菜形状的清代文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之一。该文物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厘米,菜身洁白而叶子翠绿,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蝗虫与螽斯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每一处都彰显其制作者的精湛技艺。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紫禁城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些镇馆之宝的“千年器灵”形象是中国文艺网联合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以中华文明瑰宝为原型与基本素材,邀请艺术家运用AI技术创作而成,并制作推出了一系列文创,涵盖了卡牌、明信片、金属书签、徽章以及冰箱贴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