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生殿》全本演出看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命力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辛雪峰


上海昆剧院《长生殿》剧照

  夏日的西安,酷暑难忍,而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似一缕清风,为古城带来一场沁人心脾的艺术洗礼。

  昆曲之美,在于其“古朴典雅”的气质,而《长生殿》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曲中巨擘”,更将这份雅致演绎得淋漓尽致。上海昆剧院近日的《长生殿》演出以“整旧如旧”为宗旨,4本连台,每本9出,共36出,从《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再到《月宫重圆》,层层递进,唱腔念白保留原貌,只是进行了一些枝蔓性的删减,使原本50出的内容更加紧凑。

  在这12个小时里,作品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主线,以安史之乱前后的斗争作为穿插,尽管结构庞大,但却泾渭分明。洪昇笔下的文字跃然舞台,演出以最接近原初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了两百多年前《长生殿》的风华。这种“保守”的做法,在当下这个以创新为潮流的时代,反而成了一种可贵的选择。

  上海昆剧院这次演出版本最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它对传统的坚守。四个晚上,36出戏,这种近乎奢侈的时间投入,本身就是对当下观剧习惯的一种挑战。《长生殿》保持了它的从容不迫,一个眼神要流转三拍,一句唱词要婉转九折,这种艺术上的“低效率”,与有些剧种将传统经典《周仁回府》《王宝钏》等剧目由3个多小时删减到2小时30分,甚至不惜去掉经典唱段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当杨贵妃在“霓裳羽衣”中缓缓起舞,观众从“刷剧”习惯,进入一种更为深沉的审美状态。这种被迫的减速,恰恰构成了与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反差。这种“慢”相比担心观众“受累”而删除经典唱段、流失传统血脉的做法更为高明。

  剧本处理上“守旧”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全剧“唱词、念白基本按照原有的剧词”,这种看似保守的态度实则包含着深刻的思考。当杨贵妃吟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时,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剧中人的心声,是宫调曲牌的布局,是文辞和音乐在同一意境中的统一,更是汉语音韵穿越两百多年的回响。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使得《长生殿》得以保持其作为文学经典和音乐经典的双重完整性。在保持文本原貌的同时,《长生殿》在舞台呈现、音乐编排等方面依然有谨慎的创新,古琴、编磬、云锣等交叉运用,但这些创新都服务于而非颠覆昆曲的本体特征。

  《长生殿》的感染力,是由其鲜明的舞台剧特征所决定。全本演出的意义恰恰在于恢复了《长生殿》作为“戏剧史诗”的本来面目,完整地再现了精美的戏剧结构。“一线到底”的“情”贯穿全剧的发展,串起了时间与地点的转换。在戏剧情节的变化,点、线结合的照应中,36出大戏的宏大结构好比巨幅画卷徐徐展开。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凸显了深远的戏剧主题,揭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悲剧,这种点、线组合的“项链式”结构,恰恰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美学观念。

  常见的折子戏大多如同一件件零散的珠玉片段,而《长生殿》全本演出则让我们看到了整条项链的构造。每一折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意境来欣赏,又都是“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因果链上的一折。上海昆剧院演出的《长生殿》恪守了原作本与本的逻辑演进、折与折的相互照应。特别是第三本“马嵬惊变”中,从“密誓”到“埋玉”的情感转折,只有在全本语境下才能充分展现其悲剧力量。当观众已经在前两晚与角色建立深厚情感联系后,第三晚的生死诀别才真正具有撕心裂肺的力量。

  《长生殿》是词采、排场并胜,宫调合律、宾白工整的佳作。全剧场与场之间,故事的衔接、角色的分配、情绪的变化,音乐布局上,宫调曲牌的浓淡、节奏的起伏,错落有致。上海昆剧院的这次演出也是对昆曲音乐体系的完整展示,四本戏中,我们几乎听到了昆曲许多主要曲牌的演绎,宫调运用和词曲的审音协律都极具匠心。南曲、北曲、南北联套,择情而用。唐明皇与杨贵妃因梅妃而感情生变,高力士唱北曲的焦急,与唱南曲的唐明皇的淡定,让人感受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反差。【粉蝶儿】【泣颜回】【武陵花】【上小楼】【扑灯蛾】【朝元令】【混江龙】【醉花阴】等曲牌轮番登场,构成了一部活的昆曲音乐百科全书。

  该戏曲的舞台,一桌二椅,简洁干净,恰如中国水墨画的留白。在这极简的布景中,演员的表演反而被无限放大,每一个眼神、每一寸水袖、每一句唱词都纤毫毕现,也给优秀演员倪徐浩、罗晨雪、黎安、沈昳丽、余彬等展现基本功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特点在这里表现无遗,这与当下某些戏曲舞台上堆砌的华丽布景、炫目特效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喧宾夺主,挤压了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空间,甚至让演员沦为了“视觉奇观”的附庸。

  中国戏曲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戏剧形式,其程式性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而来的独特的艺术符号。程式性、假定性与虚拟性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标志。虚拟成为戏曲表演的核心,“以虚代实”的美学智慧也成为戏曲的独特魅力。一桌二椅,可以是唐明皇的梨园,也可以是马嵬荒驿;演员一转身、一抬手,便让观众心领神会。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要求演员功力深厚,更要求观众凝神静观,共同完成艺术的想象。上海昆剧院此次演绎的《长生殿》,正是对这种传统戏曲美学的坚守。舞台上没有繁复的机关布景,没有喧闹的声光电效,唯有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想象相互激荡,让一出爱情悲剧在空灵的舞台上愈发荡气回肠。

  反观当下某些新编戏,满台机关转动、LED屏闪烁,演员的表演反而被淹没在舞美的洪流中。戏曲的“戏”在“曲”中,更在“做”中。若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只会让戏曲失去其最珍贵的写意精神与表演本质。上海昆剧院《长生殿》的极简舞台,恰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戏曲的魂魄,始终在于演员的“四功五法”,在于那份“无中生有”的美学意境。大道至简,一桌二椅见乾坤,才是传统戏曲的本真。

  传统戏曲列入非遗名录正是因为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信仰,并保留了古代的生活及思想方式,而这些元素都蕴藏在戏曲的传统之中。与仅有五六十年历史的新兴剧种不同,这些年轻剧种往往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开拓发展空间。而作为有着五六百年悠久历史的“百戏之母”,昆曲更应当注重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在保持其古典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完善。这样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对新兴剧种创新探索的尊重,更彰显了对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珍视与保护。昆曲演出经典全本戏对剧种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长生殿》外,上海昆剧院还抢救、整理演出了《牡丹亭》《墙头马上》《邯郸梦》《紫钗记》《南柯记》等整本大戏近60部,体现了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当一些传统戏曲越来越趋于同质化,过度追求大制作、豪华舞美道具之时,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守正”的道路——只有深入传统的精髓与美学内核,才能把握传统戏曲面向未来的真正力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教授)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