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进入到影视领域,各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示了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影视创作的技术壁垒被打破,技术操作的门槛降低,但艺术审美的天花板却被提高了,AI时代的影视艺术正步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6月26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9期:AI影视创作新趋势”,邀请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吕欣,围绕AI对影视创作的冲击、AI对未来电影电视行业生态的影响、AI影视内容带来的风险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AI创作正无限接近
传统影视创作主体的状态
“传统影视创作表达真实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影视从‘再现现实’转向‘创造现实’,倒逼影视形态、产业结构、创作流程随之改变。”孙承健认为,AI推动影视产业从集中式制片转向分布式智能创作,通过“人类创意+生成式技术+实拍验证”的流程,使创作者突破思维定式,加快了创作流程。不过AI在超现实题材中虽能“天马行空”,但在现实题材中却缺乏“生活质感”——机器无法转化人类的情感。因此,创作者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AI始终无法撼动编剧、导演等核心创作主体地位,影视创作仍需讲故事的能力和现场判断力。”周雯以电影《流浪地球3》的制作过程为例,分享了郭帆团队通过应用AI快速整理剧本、生成分镜后生产力大幅提升的故事。她表示,AI有利于行业降本增效、释放想象力、助推影视产业从大团队协作转向小规模高效创作模式。
在胡智锋看来,AI大大缩减了影视生产周期,节省了人力资源,其创作水准正快速逼近人类的创意能力和表演状态。目前AI影视创作虽尚未完全替代人类,但正在无限接近传统影视创作主体的状态。而人类拥有的独特生命感受,是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的。
AI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
仍是愿景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愿景在AI时代看似触手可及,但仍具有复杂面向。准确地说,AI时代,人人可能成为艺术家。吕欣认为,AI带来的“技术平权”进一步解构了传统创作的壁垒。AI能够辅助剧本创作,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效果逼近真人演员,实现了“技术平权”,这样不仅削平了技术门槛,也为怀揣艺术理想、拥有足够文化积累和艺术素养的影视爱好者带来巨大可能性。
孙承健提出,在人机协同背景下,AI将人类的创意转化为视觉表达,实现了局部突破,但AI生成的内容受其训练数据所限,距离成为“全面生产力”仍有待时日。人类的创意思维和艺术想象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电影作为百年叙事模式延续至今,根源在于其承载了人类对所处社会与世界的观察、对未来生活的遐想。
周雯以“写字与写作”的关系进行类比,“人人都会用AI生成视频,但这不等于人人都是艺术家”。AI擅长处理“不出错的重复范式”,但艺术的本质是“独特的表达穿透力”。她以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为例谈道,AI可生成“花流泪”的视觉画面,却无法理解战乱中诗人将悲情投射于自然的审美心理,这种“情感编码能力”的缺失,使AI作品难以触及艺术的深层维度。虽然人人可借助AI创作,但从艺术的高度来审视,“人人都是艺术家”仍是愿景。
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中
寻找平衡
“人工智能,‘人’在先,以人类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创造和实现作为终极目标。”胡智锋认为,AI技术为人们带来全新体验,是颠覆性的景观,应积极拥抱、学习、使用AI,用人的智慧、伦理和对真善美无止境的追求进一步要求、约束AI。
吕欣表示,AI推动媒介进入“在场”时代,媒介主体客体浑然一体,改变传统影视需求结构,未来学习、娱乐、购物等场景将发生新跃迁。当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们正进入海德格尔所畅想的“诗意的栖居”,希望这是向善的、充满着人性光辉的世界。
孙承健认为,人机智能融合的混合智能社会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应同电影产业形成共生协作关系。当下是算法重新定义视觉的时代,AI技术可轻松实现视频模拟、形象搬移和声音营造,对影视产业跨文化传播具有很大助力,但是需要警惕法律、版权、伦理及技术接口问题。
“过去影视是在讲述故事,未来借助AI技术,我们将生活在故事里。”周雯表示,AI赋能内容、硬件技术进步会带来更沉浸式的体验,但与此同时,AI创作要注意创作版权界定等问题,人类需慢慢应对和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对谈专家一致认为,AI正在重塑影视产业。AI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类的创意潜能与人文关怀,而非取代人的主体性。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并非对立,而是需要在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当AI成为影视创作的“助手”,创作者的使命也越发清晰——在虚拟与现实交会的十字路口,以AI为笔,以艺术为墨,共同书写时代的影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