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中,中国画《八女投江》前总是聚集着屏息凝神的观众。画作中八名女战士反击敌人、挽臂踏入滔天浊浪的瞬间,将观众拉回到了1938年乌斯浑河畔的悲壮时刻。这幅作品生动再现了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在牡丹江市乌斯浑河畔与日军交战陷入绝境后视死如归、集体投江并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这幅由著名画家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的《八女投江》是国家一级文物,画作中八名女战士的英雄形象早已深深地嵌入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创作这幅中国画作品之前,王盛烈已在油画创作领域享有盛誉。后来,《八女投江》成为了王盛烈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也被美术界认为是西方油画的造型技艺和空间意识与中国传统美术情趣、技法相结合的典范。那么,当年王盛烈为何会从油画转而选择中国画作为自己后来的艺术道路,又是如何选择了“八女投江”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王盛烈之子、著名画家王铁牛。
王盛烈早年曾赴日留学,系统学习西方绘画技法,拥有深厚扎实的油画功底。在王铁牛的回忆中,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第一件王盛烈的画作就是一幅油画。“我父亲8岁那年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他成长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动荡、追求民族解放的时代,民族的屈辱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深厚的爱国情怀,创作《八女投江》的生活基础和情感根基就此埋下。”王铁牛回忆说,1945年抗战胜利时,他的父亲兴奋得一夜没睡,自发地在家里画了一夜的宣传画,写了一夜的标语,庆祝东北光复。
王盛烈和“八女投江”故事的缘分,开始于1949年初。当时,在东北鲁艺举行的一次关于东北抗联英勇事迹的报告会上,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的冯仲云在报告中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了“八女投江”这段英雄事迹。时年26岁的王盛烈正是现场听众之一。王铁牛说:“我父亲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创作出一幅反映‘八女投江’的美术作品。没有人要求他创作,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冲动。”
从那时开始,王盛烈一直在酝酿和思考这幅画应该怎么画,先后勾勒了多幅“八女投江”的画稿。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八女投江”题材美术作品就和王盛烈的艺术转型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他苦苦寻觅着将自己早已掌握的油画创作技法和民族审美情趣融会贯通的路径。1954年,王盛烈创作出代表作之一的油画《阅读》,作品在第三届全国美展上亮相后,在美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共鸣。尽管王盛烈已经在油画领域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与深厚的造诣,但是如何完成“八女投江”的创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反抗侵略的精神魂魄,这一命题始终在他心底萦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为发展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需要,东北鲁艺决定筹建中国画专业。学校书记找到王盛烈,希望他能够组建学校的中国画专业。面对组织的信任与委托,王盛烈深知这不仅关系着东北鲁艺的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更关乎着中国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于是,他毅然离开熟悉且耕耘已久的油画领域,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画作为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这样的转变,对于一位已经充分建立了自己创作风格的画家来说并非易事,充分体现了父亲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对党的文艺工作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始终铭记、学习。”王铁牛说。
时间来到1957年,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画家进行一批军事题材的创作,这一消息犹如一股清泉,瞬时浇开了王盛烈心中积蓄已久的热情。王铁牛回忆说:“当时总政治部邀请我父亲画一张关于庆祝建军30周年的作品,我父亲立即想到了自己酝酿多时的‘八女投江’。”正是有着扎实的创作准备,王盛烈很快完成了这幅作品。在这一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上,《八女投江》作为展览中重要的美术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在画作前长久驻足,八名女战士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的悲壮举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人心,观众纷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父亲创作这幅画,不止从1949年听到‘八女投江’的故事到1957年开始创作这幅作品这8年的酝酿,还有1931年到1945年期间不断积累的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法西斯的民族仇恨。”王铁牛感触颇深地说:“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感而发,要投入,发自内心地去创作。创作者如果没有情感,创作的作品就无法感染观众。”这也正是直到今天《八女投江》这幅作品,依然能够感动观众、打动观众的原因。
在王铁牛看来,从油画转入中国画不久,王盛烈就创作出了《八女投江》,这不仅源于父亲个人的卓越才华以及开阔的文化视野,更与新中国文艺方针的调整密不可分。当时,“推陈出新”以及“百花齐放”等号召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也迫切需要反映时代精神、缅怀英烈的作品。在此背景下,以中国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服务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画的历史任务。“父亲创作《八女投江》,正是对这一号召的响应。这幅作品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让英雄的精神和事迹在文艺作品中永远地留存、传扬下去。”王铁牛说。这幅作品也深刻地反映出了王盛烈的艺术创作观念,他在《八女投江》的创作体会中谈道:“艺术修养的提高,离不开政治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艺术工作者才有真正创作的自由,才能抒发对生活对真理的艺术良知。”
《八女投江》作品开创了中国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先河与典范,是最早以中西结合的表现方式成功完成的中国画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之前没有),并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王铁牛说:“八名抗联女战士为国捐躯,是一个壮烈的历史瞬间。这幅画运用了西方的纪念碑式的构图形式,使画面更为庄严、更为凝重。‘八女投江’事件本身就具有纪念碑性质,具有历史的沉重感。这件作品成功地把这些西洋绘画的元素移植到中国画中,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这幅画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处于一个变革的阶段,由徐悲鸿主导的引进西方写实绘画和传统笔墨进行有机结合。这幅作品在中国画人物绘画的语言上是具有突破性质的,中国传统人物画缺少立体感、塑造性,而王盛烈笔下的八位女战士像雕塑一样,也只有用雕塑一样的语言才能把“八女投江”的壮烈表达出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表示,王盛烈用自己的创作生动地证明了中国画不仅能够很好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也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反映革命历史。这幅作品重点突出了八位女战士,整个画面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展现出烟云氤氲的气势。作品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许多特点,例如浪花的描绘如同宋代的山水画一样,用线勾勒出浪的形状,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它还吸收了传统中国画对山石的表现方法,用大写意的表现方法将山石与水面融汇在一起,把人物衬托得更加鲜明,基调沉稳凝重。
光阴流转不息,乌斯浑河的波涛仍在画中奔涌。观者透过画作,不仅能够看到八位英雄不畏牺牲的壮烈事迹,还能读出一个民族历经灾难后浴火重生的磅礴力量。《八女投江》这幅经典巨作,正是通过不朽的艺术形式,将英雄事迹镌刻于民族记忆之中,让英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永续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