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有能力和兴趣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创作。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扩展了文艺的表现形式,并吸引人们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去。相较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些新媒体的受众更加广泛,互动性更强,技术的发展让参与门槛越来越低,大量的即学即用型创作工具更是让即使对文艺创作不专业不熟练的人也可以制作相当精美的图文、视频等。
从当前网络文艺的创作主体看,大众已经从单纯的欣赏者转变为创作者。从创作内容看,大众的生活是主要的表现对象,普通人的日常被越来越多地多样化记录。各种身份的人拿起手机、相机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均是被拍摄记录的对象。从创作形式看,丰富的新媒介激发了社会大众的创作热情,文艺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文字、短视频、动图、播客等,均成为大众展现自我的方式。同时各种表现形式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如“沂蒙二姐”吕玉霞将自己写的诗拍成视频发布在网上,融合了文字和视频这两种形式,获得众多网友喜爱。
在对创作主体、内容、形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文艺创作与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爱好,这就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艺创作带来机遇,但又让一些内容生产者为了流量而大量发布低俗虚假信息或肆意抄袭,作品内容泥沙俱下。一个“爆款”出现后,便会出现大量相似的作品,创作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有的视频制作者更是将视频拍摄程式化:搭设样板间、请演员、签约、拍摄剪辑、买流量推送,并冠以夸张离奇的噱头,完全以博取流量为目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不能让是否变成“爆款”成为判断网络内容产品品质高低的标准。这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路径对其他形式的网络文艺作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从20世纪末至今,网络文学在我国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从小部分人的自我表达逐渐成为文艺界不可忽视的存在。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并有意引导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网络文学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当读者逐渐熟悉以往网络文学中的套路后,需要作者在创作时不断酝酿新意以吸引读者。文学需要扎根现实并面向现实,从生活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现实题材也日益成为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的方向。虽然目前还存在套用“爽文”逻辑、尚未充分深耕现实等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形成共识:当政策引导、读者需求、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时,扎根现实确实是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网络文学为参考,从追求“爽感”到开始逐渐承担社会责任并走向精品化,扎根现实、讨论与大众密切相关的话题日益成为网络文艺重要的发展方向。创作者自身要将目光放回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摒弃唯流量论,以现实为导向去追求真正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