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法”到“算法”,传统手工艺正“智”造未来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璐

中国美术学院“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从“古法”到“算法”,传统手工艺正“智”造未来
  4月下旬的杭州,春雨微润,群山轻笼于薄雾之中,记者来到位于西湖风景区南部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探访一座已深耕4年的学术高地——“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象山校区环山而建,依水而立,建筑与自然交融如画,艺术与思想在这里沉淀流动。沿着东门小路步入实验室所在楼栋,仿佛步入一个隐匿于自然之间的未来工坊。
  在其中一间实验室,记者看到3D打印机正有序运行,打印头缓缓移动,样桌上整齐摆放着打印出的器物成品;电脑屏幕上,传统陶瓷器物的三维模型、参数数据与演算图谱不断跳动,数字语言正在重塑手工艺的“形”与“魂”。几位老师和学生正围绕数字化手工艺项目专注作业,从设计思维到参数建模,从材质测试到形态输出——在这里,这座融合手工艺与数字科技的重点实验室,正站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交叉口,探寻着新时代语境下“技艺”的重新定义。
  时间回溯至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了这一重点实验室。同年7月,实验室正式揭牌落户。作为一所拥有百年文脉的高等艺术学府,国美将其视为战略级科研平台重点打造。运用五维联动——国家一流学科引领、百年办学历史支撑、高端人才培养系统、工艺专业跨界格局、国际学术优质资源,聚力打造手工艺与数字化深度研究的文化战略高地。近4年来,实验室持续探索“数字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路径,逐步构建起从数据采集、设计创意到智能制造的优化体系。
  从采集到生成:数字技术重构工艺语言
  目前,实验室下设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传统陶瓷手工技艺数据处理,主要解决数字化采集、多模态集成、大数据智库、样本源检索等关键技术;二是传统手工器物创意智能设计,主要解决设计思维、产品创意、材料构成、工艺革新、烧制智能、场景设备等应用基础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吕品田进一步解释道:“第一个方向偏重基础研究。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系统性的数据采集与结构化处理。例如,对古代窑址出土的瓷片进行高精度的扫描,整合图像、文本、语音和触感等多模态信息,构建数据库。进入数据库的每一个样本,都拥有可追溯的源信息。未来可以通过关键词或参数检索快速找到某一器型的原始样本、工艺参数、釉料配方,甚至包括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原料配比等关键数据;第二个研究方向聚焦于传统手工器物的创意智能设计。这一方向的核心目标是在尊重传统工艺精神与美学逻辑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赋能。设计者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实现从灵感生成到造型建构、从材料模拟到模具制作的系统化操作。”
  “这不仅是形式或效率的更新,更是认知方式的转变。传统工艺中高度经验化的流程——如烧成温度控制、釉料变化反应、器型比例把握等,正在通过数据建模与系统模拟实现理性化和清晰化。例如,针对历史上某些古代窑址的停烧,如今可通过算法回溯,服务于现代创作与教学研究。”吕品田强调,这种融合不是用现代技术取代传统手工艺,而是用它来赋能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表达,是传统手工艺在数字语境下的一次“再生”。
  实验室目前承担了多个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如“龙泉黑胎青瓷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化生产”“越窑青瓷关键技术的数据采集、参数分析与应用平台”“临安天目窑护胎釉数据采集与制备工艺的数字化拓展研究”“婺州窑乳浊釉瓷技术转化及高新旅游产品设计应用研究”等。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由吕品田担任首席专家,涵盖25个子项目,全面梳理传统手工艺领域的术语体系与知识结构。
  从科研到落地:数字化与地方联动实践
  在实验室官方网页的“地方合作”一栏,能检索到许多与实验室有关的落地合作项目以及实验室成立以来的产能效能。数年来,实验室不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路径,已在浙江多地建立起研究基地与服务平台。
  实验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周武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以下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作为市校深度协同合作重点项目,该研究院由中国美术学院与龙泉市政府共建,实验室在当地配备研发设施和常驻研究人员,开展针对龙泉青瓷的数字化保护、产品开发与人才培养工作;临安天目窑技术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华集团合作共建,主要工作包括建立天目窑技艺数据库,以泥料、釉料、烧制为核心点切入,开展系统化梳理,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开发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等;诺贝尔未来材料实验室,与杭州诺贝尔集团共建,面向建筑陶瓷领域的智能化设计与新路径探索。
  记者到访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周绍斌正在办公室埋头伏案。他介绍道,实验室的研究核心是以科技手段解决文化和旅游产业中的关键问题,而非简单的非遗传承。他强调:“文化科技是我们的定位,艺术科技是我们的落点。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数字建模、智能制造等手段,为传统热成型手工艺提供创新能力和持续生命力。”
  在技术产出方面努力的同时,实验室正积极推进与地方工艺师的合作交流。“我每次去龙泉做项目,都会邀请当地的手艺人参与。”周绍斌坦言,真正有价值的合作,不是远距离的指导,而是与本地传承人、匠人一起共创。在龙泉青瓷研究院的工作中,实验室团队与多位当地非遗传承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卢伟孙,以及青瓷青年匠人徐凌等,这些活跃于一线的制瓷艺人,不仅参与项目活动,也成为实验室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支持力量。
  在参与实验室工作的过程中,周绍斌进一步感受到“数字美学”的力量。他说:“我们要正视一个新现象的出现:数字技术不只是工具,它在推动审美观念的重构。当我们用智能技术赋能手工艺,它的精度、效率、形式都在变化,甚至可以在一平方厘米内完成100道细致工序,这是传统手工艺难以达成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非手工’视为‘非美’,而应承认这是一种‘新技术美学’的诞生。就像工业时代有工业美学,今天的数字化生产,也在孕育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美学。”
  据了解,目前,实验室在国际合作层面也有所布局。周武介绍,项目团队正在与瑞士博物馆开展关于中国外销瓷的研究合作,追溯历史上外销陶瓷的工艺源流与产地标识等,搭建面向国际的手工艺技术与文化输出平台。
  从传承到革新:人才构建智能梯队
  在推动科研项目落地、服务地方产业的同时,实验室更将人才培养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抓手。作为一个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已逐步建立起由博士后、博士、硕士、访问学者和外聘专家共同构成的多层次研究型人才梯队。
  周武介绍,目前实验室已设立博士后研究岗位,其中一位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日本籍博士后,专攻天目窑与东亚茶文化在历史与工艺层面的研究。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每年招收约2名博士、6至8名硕士研究生,并接纳2至3位访问学者。同时,实验室积极引进跨学科专家资源,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引入纳米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担任实验室特聘教师和研究员。“学校非常重视这些研究资源,每年给予博士后有效支持。我们组织高端人才团队瞄准手工艺未来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共生发展。”周武说。
  今年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沈君衡研究方向是陶瓷造物与数字集成。他的毕业论文《陶瓷“半刀泥”工艺的数字化技术路线与实践研究》是陶瓷传统工艺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研究案例。他说,在实验室的3年学习收获满满。实验室的资深专家、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经验都很丰富,配套的教学工具、科研器材和教学环境,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科研学习条件。他希望未来能继续在实验室深造,为传统手工艺发展作贡献。
  立足手艺,放眼未来。诚如周武所言,科技引领、AI赋能,实验室这片融合经验与算法、工艺与创意的热土,不只是手工艺与智能制造之间的转换器,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数字技术正为传统手工艺开辟新的进化路径。不仅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也推动手工艺从个体传承走向集群发展,从经验驱动迈向知识重构,为其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再定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编辑:孙醒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