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媒介技术普及的今天,短视频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它凭借简单便捷的创作与传播方式而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短视频的文化地位与其文化影响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在一些场合和语境中,短视频仍然被视为“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浅娱乐”,从而影响了它融合媒介与艺术的业态升级和品格提升。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短视频文化正陷入一种由媒介技术引发的“热寂效应”,可能存在“去艺术化”的隐忧。
“热寂效应”是一个天文学概念,“热寂”指宇宙能量逐渐转化为难以利用的热能,最终陷入寂灭状态。这里将之引入文化领域,指的是某种媒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进入审美视野并进阶为媒介艺术,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在一定的范畴内,以此描述短视频文化当前所处的困境,不无贴切之处。要理解短视频文化何以会陷入“热寂效应”,需先明晰“文化地位”与“文化影响力”这两个关键概念。
在传统媒介生态中,“文化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紧密共生。在成熟的产业体系里,文化资本持有者掌控着文化生产传播渠道,构建起等级分明的文化价值评判体系。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形态只有经过文化阶层的筛选认证,才能获得相应地位,其影响力的扩散也依赖于文化圈层内部的传播网络。但是,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普及,参与文化生产的准入门槛降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多元化。传统经典文化虽地位尊崇,却因各种复杂原因而影响力衰减;而新兴文化虽能在数字媒介传播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却因缺乏深度价值建构,难以完成主流化升级和经典化转型。
时至今日,媒介有目共睹地在文化建构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越发突出地逐渐将上述矛盾放大,而原因大多始于媒介影响文化的记录和表达两个关键功能上。媒介首先记录现实,这也是文化最基础的功能,从史前人类在洞穴岩壁上拓印手掌轮廓,到如今用手机拍摄短视频,都是如此。短视频被视为“记录美好生活”,正是因为手机拍摄这一媒介特性保证了与被摄物的现实连接。但是,只有当“记录功能”升级为“表达功能”,一种文化或媒介呈现才能成为一种艺术体现。这就需要对媒介系统给予审美性的界定,明晰它在艺术创作当中可能应起到何种作用。影像文化兼具审美性与现实性,这是人类通过媒介技术重构世界认知的两种路径。但不同媒介的现实记录功能与文化表达功能的平衡状态不同,会影响文化形态在审美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归属。当一种媒介的现实记录功能过强,就会挤压文化表达空间;反之,则可能催发文化表达。某种意义上,当前短视频文化所面临的“热寂效应”,即源于此。
回顾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绘画、摄影到电影,再到如今的短视频,每种影像技术都以其独特的媒介特性展现出独特的记录功能与表达功能。短视频所依托的微影像技术,融合了电影对动态影像的摄取保存技术和智能移动媒介的内容上传能力,让现实记录功能与文化表达功能几乎完全融为一体,这种重合最终导致短视频的文化地位难以随着其影响力提升而提升。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现实生活被审美重塑,短视频将日常庸常转化为可供消费的文化景观,以“现实奇观化”的逻辑让真实与表演的边界模糊。B站UP主“不会跑路的大猛子”对工地生活的记录、“刘庸干净又卫生”“峰哥亡命天涯”对国外生活的抓取都吸引了大量观众,但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短视频作品却仅仅被视作“对生活的一种描述与记录”,而缺少甚至不具有文化或审美层面的属性。
这涉及媒介对文化秩序的形塑权问题。在短视频文化领域,文化产生的逻辑已从艺术创作转变为媒介生产。传统文艺生产中,优秀作品凭借其艺术价值推动文化发展,创作者的灵感和构思具有偶然性和独特性,文化传播也与优秀作品受关注程度相关。但在短视频文化中,平台运营逻辑深度介入创作过程,流量分配机制与推荐算法先于内容评估价值,创作者成为平台生产链的组件,消解了作品的独特性。短视频平台的技术架构对文化生产进行审美规制,影响文化生产秩序,让文化内容需经媒介转换和转译才能传播。同时,媒介技术解构了文化与现实的关系认知,重塑文化与现实之间的映射关系,使衡量短视频的文化指标从内容的审美性和深度性变成用户的点赞量和转发数。
某种意义上,短视频文化的“热寂效应”反映出媒介和技术重塑艺术审美和文化生态的新兴动能。媒介和技术不仅试图规划文化的结构地位和运转逻辑,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模式。在数字媒介时代,媒介文化的碰撞交融催生了大量新的文化现象和艺术作品,还在重构着审美秩序。这是必须给予正视、深刻研判和引导布局的。如何将短视频的媒介塑造动能,跟它作为文化产品或艺术作品的价值能量、文化含量和审美意蕴有效地链接起来,是短视频文化摆脱“热寂效应”转型升级的必要路径和崭新课题。
关键在于,应该如何引导短视频文化走向更加健康和良性发展的道路。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创作者需提升内容质量,挖掘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主题,摆脱对现实单纯的浅表记录,尝试构建具有审美深度的短视频作品;另一方面,平台应优化算法机制,不能仅以流量为导向,要为具有审美潜力与文化深度的短视频作品提供更多展示机会,营造有利于短视频文化深度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短视频文化才有可能摆脱“不上不下”的困境,实现文化影响力与文化地位的协调发展,在大众文化领域真正有效地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