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题材微短剧需要秉持现实情怀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林希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重点推荐剧目,微短剧《法官的荣耀》以基层司法实践为切入点,用五个沾满泥土气息的真实案例,勾勒出新时代法官队伍扎根一线、守护公平正义的生动图景。这部作品以“小切口,大格局”的叙事策略,为严肃题材短剧开辟了新路径。

  剧中的司法场景没有高悬的法槌与庄严的法庭,而是将镜头对准山东省沂源县的田间地头——国徽挂在果树下,调解桌摆在农家院,普法课开在田埂上。剧中“背着国徽下乡”的场景,是对山东沂源“马背法庭”“田间法庭”等司法实践的艺术再现。从村民争牛的DNA鉴定到反家暴案件的证据收集,五个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案例(赡养纠纷、遗产抚养、打假维权等),看似家长里短,却件件关乎民生冷暖。正如剧中张志民法官所言:“对我们来说是小事,对村民来说可能就是世世代代的生计与尊严。”这种“小事不小”的叙事视角,让法治精神回归本质——守护普通人的尊严,便是法律的荣耀与使命。

  两代法官,构成了司法精神传承的双重视角。剧中张志民的“温情司法”打破了“冷面法官”的刻板印象。他既能在庭审中严谨引用《民法典》,也会在调解时用“牛是庄稼人的半个家人”唤醒当事人的良知。林子涵的成长线则折射出年轻法律人的蜕变——从最初执着于“条文正义”,到在“假烟案”中理解老廖为妻治病的无奈,再到主动为家暴受害者设计取证方案,最终学会在法律框架内兼顾人性温度。

  这部作品另一值得肯定的是村民群像的塑造。当他们自发凑钱救助患病邻居、用烂菜叶驱赶不孝子,这些朴素的道德实践与法官的专业坚守形成共振,展现了乡村社会“法情交融”的治理智慧。剧中没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只有从法律视角出发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作为微短剧,《法官的荣耀》精准把握“短、平、快”的传播规律,通过多平台实现“大屏小屏同频共振”。创作团队邀请法官全程把关,确保法律细节严谨规范;实地取景、方言台词、生活化服化道,让乡村司法场景充满真实质感,让法治宣传从“文件普法”转向“故事普法”。开播首日播放量即突破700万,证明法治题材并非天然“高冷”,只要扎根现实、尊重创作规律,便能激发强大的传播力。

  尽管《法官的荣耀》通过温情笔触展现了基层司法实践的社会价值,但其“理想化”的叙事风格也引发部分观众讨论。例如,剧中村民的矛盾解决是否过于顺利,而现实中基层法官可能面临更多阻力:当事人的情绪对抗、取证困难、调解反复等。这种理想化处理虽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却也需警惕对现实司法困境的简化。或许剧中未完全呈现的“现实褶皱”,正是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法治进程的推进,既需要理想主义的坚守,也需直面现实的曲折。

  《法官的荣耀》的成功为行业题材微短剧提供了重要启示:严肃题材微短剧需在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找平衡。在内容层面,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石,以时代精神为灵魂,向教育、生态、职场等领域深度拓展,通过“小事件透视大命题”,以多元题材激活社会共鸣。叙事层面需直面现实复杂性,避免矛盾解决的“一刀切”:既展现人物在不同立场中的斡旋困境,也通过多视角呈现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增强戏剧张力与思辨空间,最终让严肃题材微短剧超越单向度传输的定位,成为照进现实的社会镜像。总之,当创作者真正扎根于时代肌理,秉承精品化现实主义创作思路,以专业敬畏心解读现实,以人文同理心编织故事,必能在“短篇幅”中承载“大思考”“大情怀”,为观众提供兼具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精神养分,让叙事兼具“网感”与“质感”。也就是说,当行业叙事摆脱悬浮化的套路,转而聚焦真实的生活褶皱与人性微光,便能收获观众的情感共鸣。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