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有幸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回信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粹艺术和剧院发展的厚爱关怀,全国京剧界、戏曲界乃至文艺界深受鼓舞。“艺术为民”,因为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崇德尚艺”,既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也追求外在的艺术表现,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守正创新”,就是尊重艺术规律,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当我们将艺术规律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方能摆脱文艺创作中的种种乱象,从而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精神力量。
提升原创能力,要珍视艺术个性,激发文化自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是个充满故事的国度,中国人最擅长讲故事。从《诗经》“蒹葭苍苍”的意境营造,到《史记》“究天人之际”的史笔纵横;从唐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巅峰气象,到明清“世情小说”的市井百态;从《窦娥冤》“六月飞雪”的吁天悲怆,到《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的史诗绝唱;从《贵妃醉酒》“水袖轻扬绘尽人间百态”的含蓄之美,到《锁麟囊》“悲声裂帛撼乾坤”的哀婉之韵……这些经典之作,以惊人的创造力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文艺界当前仍面临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窘境,创作题材重复,浮于表面,同质化作品泛滥,落入套路化窠臼;改编远超原创,“抄来抄去”成风。一方面,以票房为导向的创作与“守正”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新创作品缺乏演出的打磨检验,谈“创新”犹有不足。这种“懒人思维”的背后,实质上是创作者对艺术个性的漠视,只顾复制既有模式,却忘记了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匠心独运的“创造性转化”。所以,珍重艺术个性,就是珍重艺术生命。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的文明之邦,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就是一部流淌着原创文化基因的史诗长卷。文艺创作应该既有时代气象,又有人间烟火;既有大江东去,又有小桥流水;既有大漠孤烟,又有江南烟雨;既有沧海桑田,又有柳绿桃红;既凸显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之坚韧品格,又映射其对世界文化之深远影响。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宣传报道,无论什么题材,艺术地表达、生动地表现,作品才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具体而言,大题材小切口,大立意新形式,大格局微视角,大情怀细笔触。题材的深度开掘、形式的创新探索、人性的鞭挞颂扬,关键还在于创作者有没有在用功、用力、用情上下功夫,以作品的品质赢得观众和市场。最近爆款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现代视角和当代情趣对传统故事重新结构诠释,突出地展现了当代创作者强劲的原创能力。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创作只有深耕传统“母体”,突破题材“茧房”,将传统精粹化为创作基因,才能重塑创作生态,最终实现“旧邦新命”。
注重人才培养,要重视“三才”铸魂,强化管理赋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艺术人才,需兼具“才气、才华、才情”三重境界。才气,是天赋异禀的灵光一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嗅觉;才华,是后天磨砺与天赋的融合结晶,是技艺雕琢与知识沉淀后的绽放;才情,是同理心的共情与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是用真挚情感触动人心深处的柔软的力量。“三才”犹如原创能力的三足鼎立,共同构筑起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石。但当前,对艺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培养体系,面临着“三才”失衡的危机。艺术教育亟须从“技进乎道”的传统回归“以文化人”的本质,引导创作者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从而创作出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艺术管理者作为文艺组织的“领头羊”,既需“专精”,更需“博通”。德才兼备,方能“引航”;博采众长,方能“聚力”。管理者应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多读书,读好书,始终保持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情怀与热爱,须知谦逊乃美德,切忌“外行指导内行”“内行之间倾轧”,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更令人不齿。所以,强化管理者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加强对艺术情怀的滋养,立德修身、笃行致远尤为重要。
增强文化自信,要尊重艺术本体,守护“戏味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艺术管理者,尊重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戏曲以歌舞演故事,话剧以台词演故事,歌剧以歌唱演故事,舞剧以肢体演故事,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其“草木葳蕤”的独特形态。而部分文艺创作者不将经费投入创作精品本身,打着“创新”的旗号,搞一锅“乱炖”,那不是戏剧,也不是艺术。京剧舞台上光电特效吞噬写意美学,歌剧、舞剧中豪奢的装置盖过了咏叹和肢体的魅力,话剧表演异化为PPT式视觉轰炸等种种乱象就是对艺术本体的背离,究其实都是文化自信的缺失。艺术本体的魅力,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营造,守护艺术本体,需去伪存真,以“工匠精神”打磨精品。现代京剧《红灯记》复排时邀请原班人马加工重排,仅“痛说家史”一段就修改二十余次;“折腾来,折腾去,反复折腾才有戏”,话剧《茶馆》的“京味儿”台词,是老舍先生在胡同里与老茶客同吃同住三个月后创作提炼而成。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态度,正是坚守艺术规律的生动注脚。
当下,“倒贴式”文化“走出去”之风仍大行其道,某些作品以“蹭热点”为导向,看似追求国际影响力,实则是为迎合西方审美而割裂文化基因。这种“削足适履”式的输出,本质上也是文化自信缺失的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现在“走出去”的产品能否代表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否反映当下中国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风貌?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天命人”斩妖除魔的传奇征程为载体,凭借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场景设计重构“西游”宇宙,掀起全球热潮。这正是坚守文化自信与尊重艺术规律融合的生动例证,当文化自信真正充盈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实践中,当守正创新真正贯彻于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中,我们将收获远超预期的成果与反响。
“不畏浮云遮望眼”,以敬畏之心对待艺术规律,以赤子之情拥抱文化传统,深耕艺术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坚守文化自信,方能破解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铸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