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青年越剧演员的一段演出彩排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她身着厚底靴,为呈现角色摔倒的剧情设计,在舞台上反复练习同一动作,膝盖处的瘀青清晰可见。这段视频发布后,有的粉丝从专业角度解读其表演的节奏把控与情感投入,也有粉丝就演员在彩排中体现出的敬业精神展开深度对话,还有的粉丝将其对表演的热忱、对专业的坚守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参与讨论……这些超越表层追星的文化参与,恰为观察当下的粉丝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切口。
长期以来,粉丝群体常因“饭圈”乱象而被贴上“疯狂”“盲目”“低俗”等负面标签。然而,不同于以数据打投、网络暴力为主的极端“饭圈”行为,也有一些优质粉丝以专业、理性、公正、创新的姿态,积极参与文化讨论,维护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他们用专业知识评析作品质量,以理性态度批判虚假流量,摒弃“唯流量论”,推动网络舆论生态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借助积极正面的引流行为消解极端化的声音,从而在新媒介文化土壤的深处影响着当代文艺创作、传播、批评、接受的有机循环。
例如,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讨论中,优质粉丝运用考据学的严谨态度还原盛唐历史风貌,以社会学视角分析高适的人生选择,使影评超越了浅层次的情感表达,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同样,在红色话剧《曙光》的创作过程中,粉丝们向主创提出创新建议,将传统叙事结构与现代剧场美学结合,为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推动力。而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影片的讨论中,部分粉丝群体自发组建“科幻设定研讨组”,用物理知识考证“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将科幻想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科学创意,以专业分析增强作品的可信度。这些实践证明,优质粉丝正从单纯的“追星者”转变为优质粉丝文化生态的建设者。
优质粉丝群体的壮大不仅提升了文化讨论的专业性,也在抵制“流量至上”现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电影评论家李宁曾指出:“优质粉丝用专业主义消解流量泡沫,让文艺作品获得真正的价值沉淀。”他们通过专业解析,推动优质内容的传播,同时抵制无底线的炒作风气,改善网络舆论生态。
这样的良性互动同样体现在戏曲艺术传承传播以及网络文学创作等方面。以戏曲类粉丝为例,他们通过制作地方剧种科普视频,不仅参与了传统文艺的再生产过程,以通俗易懂的语态为受众解读唱腔美学的魅力,又严格遵循传播伦理,坚守正面引流的底线思维,避免过度娱乐化。而且,一些优质粉丝还开创了“观众席创作”的新模式:演出结束后,他们即兴续写剧情,进一步拓展戏曲剧本的思想内容。由此形成“理性参与创造价值,价值沉淀引发共鸣,共鸣扩散推动传播”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优质粉丝也通过与作者之间的积极互动来助推作品的内容走向,为这种新文学类型提供有益的外脑支撑。
笔者以为,从优质粉丝群体所能创造的价值来看,我们应该构建多方协同机制,为促进优质粉丝文化发展提供土壤,行政管理者、平台、粉丝群体应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其一,有关单位可以尝试在教育层面积极引导,比如以案例研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辨识力,通过情景模拟、辩论等形式,培育年轻人就什么样的榜样值得学习树立健康的认识。其二,社交平台应对网络暴力、数据造假和不当引流启动干预机制,防患于未然。其三,加强行业自律。文艺创作群体可以与优质粉丝建立互动机制,如适当增加剧本围读、观众反馈等环节,增强受众参与感。其四,在法律保障方面,要筑牢“数字文化安全网”,明确规定“饭圈”数据造假、网络暴力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断“饭圈”非法产业链。
一言以蔽之,优质粉丝文化为涵养网络文明提供养料,优质粉丝的出现,表明良好的文化生态不应建立在盲目追捧与流量泡沫之上,而应扎根于理性与专业的土壤。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未来文化创新的推动者。当这些优质粉丝的文化自觉与专业精神不断壮大,我们将迎来更加理性、健康的网络文艺生态。唯有我们共同协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在流量奔涌的数智化时代,为新媒介文化发展构建一片清朗的天空,让优质粉丝文化成为网络文明构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