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席卷的当下,文艺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也不例外。以生成式AI为先锋的新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思考。算法能否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核?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栅栏如何竖起?当AI音乐人登上舞台,人类作曲家的生存空间是否不断被挤压?诸多挑战是当下音乐领域必须应对的时代课题,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探讨音乐创作中科技与人的微妙关系,探寻数字时代音乐版权保护的可行路径,研判AI音乐人对传统音乐人的冲击,思索高校音乐教育在技术洪流中的应对策略,展望音乐科技的未来发展走向。
在AI赋能的无限可能中,坚守音乐创作的本体性
自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始,科技对音乐的影响一直在演进中,发展到今日,深度学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音乐生成, AI不仅可以生成音乐,还能进行音乐风格识别、音乐分析等工作,智能化音乐创作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作曲、虚拟乐器等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拓展了音色的可能性。然而,音乐创作的本质始终未变——它仍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与表达。在笔者看来,“音乐为本、科技为用”是两者最好的关系,智能科技延伸了音乐创作的本质,提升了创造力,同时,音乐人要遵循创作本体语言和艺术规律。
首先要坚守音乐创作的本体性。技术是工具,情感是内核。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音乐的本质仍根植于人类的情感体验与文化积淀。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创作来源于音乐家的生活经历、欢乐与苦难。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音乐始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和延伸。从阿炳用一首《二泉映月》倾诉内心的苦难与挣扎,到现代音乐人用AI进行的智能化辅助创作,音乐的核心未曾改变,依然是通过旋律、节奏与和声,表达音乐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体悟传递给听众。科技在变,音乐的本质没变。
当然,科技也在不断拓展创作的边界。AI技术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音乐人应善用工具,将精力集中于创意与情感表达,实现“音乐为本、科技为用”的共生关系。科技的进步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难度、拓展了音色和音域的无限空间、提升了创作的效率。尤其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的音乐创作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并为音乐人的专业创作提供了无限拓展的可能。通过AI智能平台可以完成歌词创作、风格选择、编曲配器、合成输出、视频创作等全流程式的音乐作品生产。作为音乐人应该积极拥抱和使用智能技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情感和创意的表达上。
在AI技术的不断变革中,未来智能化的音乐创作将更加普及化、专业化。因此,要深入探索科技与音乐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音乐人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科技带来的变革,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提升创作效率。
同时,在AI赋能的巨大推力之下,尤应注意的是,数字时代流媒体兴起与AI创作的普及,使得版权保护成为未来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法律体系。细化数字音乐版权归属规则,明确AI生成作品的权责界定,强化侵权认定标准。另一方面,要构建透明化交易平台,更好地规范音乐作品传播的市场秩序,保护好音乐版权和音乐人的权益,维护国家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强化行业自律与公众教育亦至关重要。音乐版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技术、行业自律和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共同为音乐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创作环境,构建属于我国音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AI与人类深度合作、虚拟与真实的互动是未来音乐创作方向
随着AI技术的进步, AI播音员以及虚拟数字人已经逐渐获得大众的认可。从2001年天津电视台推出的虚拟主持人“言东方”,到2004年CCTV-6电影频道创作的虚拟主播“小龙”,再到2018年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等,动作捕捉与数字合成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创造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形象。虚拟形象在音乐演唱和表演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出现,从10年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虚拟歌手、虚拟偶像“洛天依”,到2021年抖音平台发布的美妆达人“柳夜熙”等,皆能看到科技进步AI赋能虚拟形象创造实践不断增强的力量。AI音乐人是由人控制的智能创作角色,真实的音乐人赋予作品情感和灵魂,通过人类智能的情感表达,完成音乐创作的审美选择和创意表现,因此未来的音乐创作需要两者携手同行。
人机协同创作是重要方式。即AI负责数据整合与风格模仿,人类专注情感注入与审美选择,两者互补共生,智能技术与情感表达实现同频共振。AI生成音乐在技术执行与效率上优势显著,在数据处理和生成上表现出色,可以快速完成输入指令和提示性工作,但其创作缺乏情感深度与文化共鸣。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人类音乐创作者所想即所得是未来音乐发展的方向。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是AI时代音乐创造的一种实践选择。即虚拟歌手展示科技的魅力,“灵魂”来自人类创作者的思想与体验,智能创意与审美选择实现深度融合。AI与人类音乐人深度合作,AI提供创意灵感和数据素材,人类音乐人进行情感化和个性化的选择与加工,完成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创造出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智能化创作的最终目标。
由此,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催生的AI音乐人是一个必然存在的职业角色,两者在不可互相替代中完成融合,虚拟与真实的互动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
AI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应探索多元路径精准发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需要第一时间拥抱新科技,基于音乐教育的本体规律大胆地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变革和行业需求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未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尝试多种创新路径,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让课程体系多元化尤为重要。相关高校应增设“音乐科技”“跨学科创作”等课程,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遵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课程中,打造优质课程群;增设音乐与科技结合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注重融合不同艺术形式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熟悉音乐的多样性和行业发展的趋势。
将师资队伍升级亦非常关键。培养和引进精通AI与音乐融合的教师,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动教学理念与时俱进。AI时代教与学之间的割裂是高校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根本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高引起的。需要培养和引进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也不可或缺。高校应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作品直接对接市场需求,提升教育实效性。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理论课程带着兴趣学、实践课程带着目的教、创作课程带着标准做、作品成果带着效益用。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联合行业资源,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的协同发展。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将会面对比如传统教学与科技应用的矛盾、师资技术能力的不足、跨学科资源整合难度大等现实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路。
未来音乐与科技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将推进音乐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改变音乐的创作和生产流程,促进音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期待着音乐与科技的紧密拥抱,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优的产业模式和平台。笔者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化创作普及,以实践推动音乐生产流程革新,让AI生成更贴合用户情感需求的优质作品。随着AI技术不断更迭,全流程式AI音乐创作软件的不断优化,能通过分析用户的情感变化和爱好,生成符合特定需求的音乐作品,产出高质量的智能化的优秀作品。
同时,应着力教育资源普惠化,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顶尖教学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全球音乐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平台,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全国音乐专业学习者和爱好者以及偏远的乡村地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音乐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推动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方面,高校需紧跟行业动态,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创新人才,助力音乐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我国的音乐教育要与音乐产业紧密结合,实现音乐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须站在社会需求的制高点上,熟悉产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前沿技术,为我国音乐产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科技与音乐的融合是时代必然。唯有坚守艺术本质、拥抱技术变革、完善制度保障,方能推动音乐教育与产业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进一步畅想,未来音乐生态可能将呈现量子化特征:在量子计算加持下,音乐创作可能突破十二平均律限制,探索微观声波结构;元宇宙演出场馆通过空间音频技术实现声场粒子级操控;而脑波协同创作平台或将催生集体意识层面的音乐表达。未来的演进绝不是技术替代艺术,而是艺术通过技术棱镜折射出新的光谱,为此我们要有所准备。唯有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反思的持续对话中,才能实现音乐生态的螺旋式演进。
(作者系山东省音协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