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要回归生活、回归艺术、回归审美
——当下短视频创作和传播得失谈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大众进行媒体社交、信息交互、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形态,短视频在信息传播、娱乐消遣、文化表达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带来了全民参与文化创作和传播的新机遇,同时在过度追求“爽感”、快感和动感中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
当前,技术赋能加速了短视频创作内容和创作模式的迭变,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和大众消费方式,AI生成内容、智能剪辑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等推动短视频形成几近零门槛创作的互动参与模式,实现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数字平权目标,为个体提供了传播信息、展示风采、表达个性话语的广阔平台。在十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长里,短视频可涵盖娱乐、文化、教育、科普、美食、旅行等多个领域,以高度凝练的核心表达和充满刺激的视听语法,重塑大众的碎片化生活,充分满足大众不同的兴趣需求。此外,因其直观、快速、生动的特点,短视频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和文化壁垒,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文化艺术、生活点滴进行交互传播,实现高效的信息抵达和视野拓展。
然而,在全民创作的热潮下,隐藏着“流量为王”“爽感爆棚”“刺激眼球”的创作变味现象,充斥着霸道猎艳、穿越重生、怼天骂地、金钱万能、低俗情感等庸俗粗鄙内容,有的连基本常识、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底线都难以守住,唯市场而不唯立场、唯快感而不唯美感、唯形式而不唯内容的错误倾向令人担忧,引发了一系列趋新猎奇甚至以丑为美的乱象,创作动机的异化使得短视频的内容生产逐渐陷入同质化、庸俗化和浅表化的怪圈,影响了受众的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尤其在资本逻辑过度驱使下,短视频的野蛮生长造就了一批劣质产品,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不可否认,短视频在交互机制、传播形态的创新中实现了信息进行裂变传播的正向价值,植根于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全民共创模式,例如对经典文艺的不同演绎、非遗传承的技艺展现等,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动能;致力于知识科普的全民共享模式,在有限时长中的知识点普及,形成了知识的裂变传播效应;依托于弹幕交流、“二创”接力的全民互动模式,创造出交互参与的文化景观,有效提升了大众的体验和参与空间,促进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同时,短视频的应用场景与消费市场共融共促,成为商业品牌重塑、实体产品倍量投放的重要平台,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商业广告更具冲击力和诱惑力,在可感可及中能够迅速吸引、捕获消费者的目光,并充分说明和展示产品信息及使用效果,有效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提升了商业推广效果。但伴随着传播形态的多元化,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回避。一方面,例如短视频平台基于用户喜好分布的定向推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隐形的信息“牢笼”,影响了用户的认知判断和是非观念,导致基本认知的狭窄化和凝固化;而基于碎片化传播机制的解构主题短视频,在强节奏和弱情节中转瞬即逝,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引领更是雾里看花,削弱了大众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价值的追问。另一方面,由于短视频创作门槛低、传播方式多,侵犯版权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未经授权随意转载、剪辑、改编影视作品,导致原创性表达和原作者版权的归属难以甄别。此外,以时长短为主要特征的短视频,对受众具有很强的魔力和魔性,往往出现“刷到停不下来”的困境,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戒除刷视频之瘾成为了一道难题。
综上,在笔者看来,作为短视频平台,需要严格把控内容创作,人物、故事和情节都不能少,要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坚决防范打擦边球的动机和行为,提高内容创作门槛和质量,激发内容创作活力,守住基本道德底线和伦理红线,规范行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化创新惠民利民。而作为短视频创作者,借助技术手段丰富内容生态的同时,要探索建立文化传播的新样态,真正形成全民共创的文化景观。作为短视频受众,要对碎片化时间进行管理,强化对接收信息的甄别与筛选能力,切实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审美修养。
作为数字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既释放了全民共创的文化活力,也折射出理念异化和资本野蛮生长的潜在风险,在得失并存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卸下流量包袱的短视频应当坚守初心使命,回到“内容为王”的价值输出和文化深耕本位,依托技术优势,培育内容生态和审美理想,探索碎片化与深度性的平衡之道,形成创作向善、传播向好的价值共识,挖掘优质内容的生命力,真正将触手可及的短视频打造为文化强国建设的“轻骑兵”,让短视频在回归生活、回归艺术和回归审美中行稳致远。
(作者系吕梁学院党委书记、山西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