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
李骏虎
过去一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行走和调研已成为李骏虎的工作常态。他边走边思,十几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他的足迹,也沉淀、凝结为他对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要“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在李骏虎看来,文艺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李骏虎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乡村特色文旅产业既是经济抓手,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前,文艺工作者凭借其社会影响力和流量优势,在推广乡村文旅产品、激活消费潜力方面大有可为。但现实中,由于一些文旅项目仅简单植入文艺元素,未能与当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导致同质化严重;传统表演、展览形式缺乏现代科技赋能,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
在李骏虎看来,当前文艺赋能乡村文旅仍存在短板。首先是“融合不足”。许多项目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浮于表面,缺乏对本土历史、生态和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导致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其次是“人才短板”。乡村青壮年外流,文化传承和创新动力不足,加之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缺失,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第三是“政策与资金困境”。专项政策缺位、社会资本参与度低、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让许多优质项目因“缺血”而难以落地。
“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乡土文化既是华夏文明赖以发展的根基源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李骏虎认为,要充分发挥这种支撑作用,并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既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能促进城乡文化共融。期待未来形成“政策护航、平台赋能、人才扎根”的良性循环,让乡村不仅留得住乡愁,更能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