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冬日严寒,却挡不住人们的脚步。早上9时未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外已然蜿蜒起几十米的长龙。北京图书订货会是读书人、写书人、出书人一年一度的不言之约。出版市场的风向瞬息万变,流行话题的光环稍纵即逝,但这场新年伊始的出版业盛会依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承载着出版行业不变的初心与坚守。
会场内外,新书好书轮番登场,思想交流热火朝天。今年,出版业锚定目标:要做有影响力的出版。
好书如云:新作点亮阅读新期待
书香浓郁,读者如织。出版机构们纷纷亮出“家底”,展示精心筹备的新书成果。
在展会现场,学者纪连海携新书《纪连海评左宗棠》《品梦粱录》《品梦华录》现身,他抛出问题:“顺治七年腊月初九,是哪年哪天?”他继而讲解:“1650年12月31日。举此例就是要说明,学术人务必秉持严谨治学态度,精准考究历史细节,才不负读者求知热忱。”
展会上,这样的专家讲座随处可见。人民艺术家王蒙携新书《诗词中国》来到会场,该书为读者解读200多首经典诗词、80多位诗人词人,讲述3000余年中华诗歌史。考古学家王仁湘则以《符号时代:信仰与早期中国》为引,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早期中国文明的新理解”的讲座。“海外中国哲学研究译丛”的出版者则讲述了丛书的重要价值——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他者眼光”,为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提供借鉴参考。
文学出版领域同样精彩纷呈。已举办20年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品牌活动“原创之春”,共推出逾70部重点原创作品,其中《机器》《命运》《长津湖》等荣获国家荣誉,《月光紧追不舍》《逐梦:湘西扶贫纪事》等聚焦少数民族故事。“这些作品记录着中国人民20年奋进征程与时代沧桑巨变,连接着作家与民众的心灵。”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说。
走进安徽出版集团展区,“培根工程”丛书(第一辑,5种)、《徐则臣小说论》等新作正式与读者见面;在江苏出版展区,《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自然而然:曾孝濂传》《璩家花园》等“中国好书”上榜图书,吸引读者的目光;在新疆展区,首届天山文学奖获奖图书正在进行展示,获奖作品《他人的篝火》《阿娜河畔》《白水台》《章德益诗选》《周涛散文自选集》等,引得读者驻足翻阅。
科技出版板块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讲好科学故事。《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为读者呈现在数据为王的时代里,中国存储力量的发展之路。《共和国的数学家(青少版)》真实呈现华罗庚、冯康等数学家,肩负奋斗、勇攀高峰的艰辛历程,为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我是未来科学家》则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
当下,聚焦社会发展的图书愈发受到读者青睐。我国首部面向社区工作者群体等的“城乡基层治理实务”系列丛书,为基层干部尤其是社区工作者提供综合性工具用书。《昆山景象》描述昆山市连续20年居全国“百强之首”的历程与经验,被视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读本。《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则解读20余年各地高考试卷中122道含安阳元素的真题,展现安阳历史、文化与风貌。
行业趋势:洞察出版发展新征程
在会场内外的交流声中,打造“图书影响力”,出好书、做精品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立足当下,新时代主题出版好书频出;《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直播售书时代掀起销售热潮;叶嘉莹解读诗词的图书成时代文化印记……这些书籍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融入读者人生,化作时代记忆标签。对此,中国版协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直言:“提高社会影响力,是出版业提高社会功能的基本点和着力点。”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通过推动好书影响力建设,把一些重要好书的背后故事讲清楚,推动出版人更好地按照出版规律去做出版,为出版业赢得更高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提升出版行业的士气至关重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则认为,好作者、好书稿、好编辑,是深耕内容、做出好书、提升图书影响力的基础,好的阅读推广平台和推广人,是扩大图书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出版融合发展成为热议焦点。“出版业需以‘文化+科技’驱动转型升级,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垂类渠道平台,培育新动能。”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砾辉在论坛上表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则在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上提出,要完善出版与全民阅读政策,从技术、融合视角重构出版产业链,优化市场环境与定价机制,拥抱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
展会人潮涌动的背后,映照出读者对高品质精神滋养的热切渴望,以及全民阅读迈向纵深的坚实步伐。以书为媒,人们在这里感受博大壮阔的时代气息,出版业肩负起新年“做有影响力出版”的使命,让知识之力在华夏大地弦歌不辍、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