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天山脚下,新疆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天山文学奖在乌鲁木齐颁奖。
这是一个“新生”的省级文学奖,也是属于新疆文学的辉煌时刻。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著名作家王蒙被授予杰出贡献奖,《他人的篝火》《阿娜河畔》《白水台》《章德益诗选》《周涛散文自选集》获奖,《可可托海往事》《我从未与世界如此和解》《脐血之地》《记一忘三二》《解忧牧场札记》获提名奖。
大美新疆,是一片文学创作的沃土。“天山明月”“大漠孤烟”“轮台夜雪”……李白、王维、岑参等一大批诗人创造了经典意象,《玛纳斯》《江格尔》代代传唱着英雄史诗。数不尽的传奇,说不完的故事,是丰富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源。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疆文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新疆已有5位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130位(次)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去年,刘亮程长篇小说《本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此次获奖的10部作品分属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中国作协副主席、首届天山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阎晶明认为,从评奖结果可以清晰看到,首先,新疆诗歌创作在整个西部都具有引领作用,接着是散文创作的兴起引来广泛关注,再到今天小说创作的影响日盛,新疆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不断开拓令人鼓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疆文学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阿舍的《阿娜河畔》如同一曲慷慨宏阔的创业之歌,穿越了几代兵团人深沉苍凉的历史时空;阿拉提·阿斯木的《他人的篝火》用人民生活的智慧点燃火种,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章德益诗选》激情澎湃的诗句,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辽阔壮美的诗意新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白水台》让草原的风雨、草原的奔马与羊群、梦想与坚守跃然纸上;《周涛散文自选集》写出了现实的坚硬和人性的坚忍,深度拓展了散文审美的疆域……从这些获奖作品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作家以笔为犁、耕耘时代的深度与广度,还有那“所爱是天山,知音漫草野”的炽热与豁达。
“我写作中涉及的地理区域很广阔,但新疆题材在我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王蒙说。从1963年到1979年,王蒙在新疆工作生活了16年。那时的他一直与各族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王蒙先后创作了《歌神》《买买提处长轶事》《杂色》等一系列描写新疆伊犁的作品。《这边风景》与《在伊犁》更是构成了王蒙新疆叙事的“双璧”,极大地影响了新疆文坛本土文学创作。
对于自己的“文学故乡”,王蒙动情地说:“新疆的美丽、阔大、丰富,是永远学习不完、体会不完、书写不完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多彩多姿,他们是伟大祖国乐观、善良、灵动、忠诚的儿女。有生之年,我要继续歌唱新疆!”
“王蒙用深情的笔触,描写那段与边地人民一道用‘坎土曼’创造的美好生活,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回报‘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的深情厚谊,以饱满浑厚的笔墨,描写新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团结之美,为文学书写新疆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榜样力量。”评奖委员会授奖辞这样评价王蒙。
天山文学奖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奖。“它是开放的,因为它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征集作品,并不特别限定作家身份。它又是有指向有目标的,因为它奖励的是文学书写新疆这样的创作行动,鼓励的是更多作家热情关注新疆、动情表现新疆。”阎晶明这样诠释。
大美风光、万家灯火,构成了天山南北最为动人的新时代图景。各种文学体裁共同繁荣,多民族作家各显艺术风采,共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文学力量,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文学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