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助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年11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雨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推动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广播电视内容的生产正处于技术革新的浪潮之中,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创新潜能,引领了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信息化和数据化转型,催生了众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启了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的全流程革命性演进。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主管部门的新要求、产业应用的新场景以及技术更迭的新挑战,整体而言,数字视听已不限于仅在行业内实现“采编播”融合发展,而是积极地融入文旅、文博、科技、演艺、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促进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边界融合与资源共创。“视听+”的场景模式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和城市形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具体而言,首先,人工智能为广电视听筑牢“新基建”,全面介入内容生产流程,广泛赋能广电视听内容生产场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人工智能带来广电视听“新体验” ,深度赋能平台运营服务,在信息分发、互动服务和监测管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再次,人工智能构建网络视听与文旅融合“新业态”,以“新空间、沉浸式”突破了文旅体验的地理限制,使观众通过影视作品提升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在现实中“步入”影像的世界。最后,人工智能加快了广电视听“新变革”,在路径、策略和方法等领域,推进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去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广播电视行业的全面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将涉及对内容生产全链条的重塑,以及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对数据资源运营和监管权力的双重博弈。这不仅关乎新技术的应用空间,更关乎媒体角色的转变,以及整个行业在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深远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指导和规范管理,中央有关部门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包括《广播电视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8版)》《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及《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03年)》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从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内容与形式、案例与场景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围绕政策支持与规划、技术革新与应用、产业生态与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四个方面,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提前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也为广电视听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播电视行业因技术的诞生而兴起,并且必将依赖于新技术的创新与进步。2023年,ChatGPT以空前的速度风靡全球,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又一关键基础设施。目前,以ChatGPT、Midjourney、Sora、可灵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逐渐在图像、文本以及音视频生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领了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一系列创新内容的出现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迈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国内诞生了首部由AI创作的视频动画系列《千秋诗颂》、首部AI全程制作的微短剧《中国神话》、首部AI翻译的英文版微纪录片《来龙去脉》等,人工智能的融入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多样性,为广播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生产力。

  同时,现阶段行业内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从辅助性角色向全流程转变。近期涌现的大量视听内容,都在不同层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重塑视听内容创作与呈现方式、探索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方面的巨大潜能。诸如“AI文生视频”“AI演员”“AI编剧”“AI美术师”“AI后期导演”“AI配音”等新兴角色不断涌现,使整个视听内容的生产流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实现了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推动广电视听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对典型媒体、企业以及行业的观察,技术赋能下的广电创作正逐步从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向互动化、个性化、沉浸化服务模式转变。

  其一,创作流程的高效管理。在传统广播电视及视听产业中,创作流程通常复杂且繁琐。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其显著简化,提升创作效率。例如,智能剧本创作系统能够依据创作需求自动生成剧本框架和对话内容,为编剧提供灵感和参考。

  其二,精准的智能推荐与分发。除了抖音、今日头条等应用所采用的人工智能个性化推荐机制,人工智能还能够利用大数据算法评估视频画面的传播潜力,确保观众在使用过程中享有更为连贯的收视体验。

  其三,人性化的智能互动与服务。在算法的驱动下,通过图像生成和语音合成技术,结合“内容+服务”的产品架构,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生成虚拟主持人或虚拟体验官,已经成为各地广电平台的新常态。

  其四,高效的智能监测与管理。通过软件定义、数据驱动、算法重构等手段建立内容审核的最佳算法模型,提高审核效率,降低审核成本,确保网络平台内容的安全,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发展新机遇的同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局限和潜在风险。例如,受限于算法和算力等因素,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完全模拟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且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可能引发的算法欺骗、数据污染、模型安全问题以及代码安全等风险,这都是新时代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依据《决定》的指导方针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长期推进:首先,在内容建设方面,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出发,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广播电视和视听行业的发展,包括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渠道的探索;其次,需要进一步明确智慧广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数字技术如何促进广播电视和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还应关注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和其他视听领域的应用,对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的资源整合和运营模式进行系统考察。

  鉴于人工智能采用的“单向推导(next-token  prediction)”学习方法,尽管其无法完全替代媒体从业者在创作、共情、批判等现场感知力方面的作用,但从业者在接纳技术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祛魅”,即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审视技术,将其视为辅助工具,不受流量导向的限制;其次,应“坚持”,即坚持思想深度,坚持人文精神表达,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应“洞察”,即利用算力洞察时代需要,利用数据洞察用户心理,利用算法洞察消费需求。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广电视听行业应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智慧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应坚守主流价值导向,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应用来满足市场需求;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已然是广电行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人工智能预计将通过多种媒介的协同合作和算法叠加,助力构建智能化、协同化、高效化的新型广播电视媒体生态环境,亦是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的具体实践。这不仅是顶层设计者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时所作出的时代性选择,更是广电视听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