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绽放新光彩

时间:2024年11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宋静思 王锦涛

数字技术助力——

敦煌文化绽放新光彩(文化中国行)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1600多年前,古人以匠心妙手开窟造像,为我们留存了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岁月拂过,风沙、雨水、气温和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影响着石窟壁画。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人们铭记在心。

  数字技术赋予莫高窟“数字生命”,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可能。

  “数字化,最通俗的解释是拍照片”,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为洞窟、壁画、彩塑等生成数字图像,可以实现文物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

  “咔嚓!”走进第341窟,一台第四代壁画高保真自动拍摄设备,正在轨道上逐行采集壁画图像。

  “影像采集时,必须采用恒温冷光源。”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小胜介绍,为保证数据达标,现场要配备至少一名图像处理员,时刻关注技术参数的变化。

  采集之后是拼接。每幅图像皆是局部,要拼出完整壁画,误差控制须在毫米级,“人物的发丝也要做到‘无缝衔接’。1000张左右的图片,光拼接就要一个月左右。拼接出初稿后,还要经历两次质检、多次抽验。”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安慧莉说,要让这项流传千百年的事业,不留下遗憾。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95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和186个洞窟的数据处理,逾5万张档案底片实现数字化。

  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要做好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游客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身临其境参与壁画故事情节,或飞跃云端览胜景,或奏响天乐听“神曲”……今年暑期,敦煌研究院创新推出“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了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西魏第285窟,成为敦煌游的爆款体验项目。

  “寻境敦煌”是敦煌文物“活起来”的缩影。从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到上线“数字藏经洞”及其国际版,再到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让璀璨文化绽放新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敦煌研究院成立“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依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英、法、印等国的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如此,敦煌研究院还制作推出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让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文明对话,生动诠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文物“回家来”。敦煌研究院还筹划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完整的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和全球共享。

  数字赋能,助力敦煌向世界娓娓讲述亘古亘今、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

(编辑:于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