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网络文艺论坛上,梅花奖获得者单雯提出了这些思考

时间:2024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于欣悦

  8月28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艺与文化强国建设分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炳耀网络文艺高质量 铸就文化强国新辉煌”主题,深入交流促进新时代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话题。

  国家一级演员、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单雯在网络文艺与文化强国建设分论坛上就科技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戏曲,助力传统戏曲“焕新”作发言。

单雯在论坛现场。

  “互联网的普及使戏曲得以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直播、视频网站等形式轻松地触达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这种广泛的传播让戏曲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从而扩大了影响力。”谈及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方式的转变,单雯感叹道:“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她表示,网络戏曲观众在近几年呈指数型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戏曲、爱上戏曲。很多戏曲演员粉丝数达百万级别,自己的一些表演视频播放量也有百万量级。“一座大型剧院观众席人数在2000人左右,一段百万播放量的视频通过网络辐射到的人数相当于500座大型剧院的观众体量。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流量’,我们的戏曲艺术、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互联网不仅让戏曲观众爆炸式地增长,大数据带来的直观、即时的反馈也能够指导艺术创作,同时还催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舞台艺术的新的戏曲艺术形态,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在单雯看来,“传统戏曲艺术要追上这个时代,拥有新的观众,一定要利用新的传播渠道、新的科技方式。” 

  今年年初,一场以“科技与戏曲美学相遇”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吸引了超过700万名网友在线观看,首批AI修复的50部“近百年典藏”经典戏曲剧目,也在直播中首次亮相,让观众“0距离”体验戏曲的“唱念做打”。无数观众被传统戏曲文化“圈粉”,感受到数字技术为戏曲所带来的“焕新体验”。同时,在科技的加持下,弹幕功能逐渐丰富,效果逐渐创新,这些功能让演出从单向输出向与观众及时双向互动转变。 

  “互动弹幕让观众加入到视频中来,他们发表的弹幕出现在屏幕上也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们演员的舞台表演是二度创作,网络戏曲观众的创作可以称得上是三度创作。”单雯认为,这些互动打破了创作者与观众的结界,让这门艺术更加多元化,不仅大大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等新时代网络传播和生产方式的加持下,传统戏曲文化正在呈现出全新面貌。传统戏曲的“焕新”体验让单雯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戏曲在当下的传承、传播有了更多思考—— 

  传统戏曲的表演是一种体验感极强的场域艺术,与传统剧场相比,网络戏曲无法提供相同的沉浸感和现场氛围,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戏曲的艺术体验。 

  网络戏曲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经典好剧反而得不到应有的传播。网络戏曲是否需要相应的监管和引导机制来保障其健康运行从而做到正向传播。 

  戏曲表演艺术上讲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网络戏曲亦然。线上展示的网络艺术怎样才能反哺促进现实社会的实体,在演员的技艺、院团和剧场的生存、地方文旅产业等问题上进行脱虚向实的转化。 

  单雯表示,科技赋能网络文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用科技的力量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