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宝》看主流影像的可见性和边缘性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杨哲

  在雪域之畔,一位藏族少年走出寺庙,走进红军队伍,走向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他名叫桑吉悦希,而被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是天宝。从马尔康的贫寒少年,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用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力量、理想的方向。他跨越地域山河,穿越历史风云,以个人经历实现了个体奋斗和国家民族事业同频共振,映照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生动实践。 

  71日上映的《天宝》就是这样一部以这位藏族革命干部为原型的电影作品。该片由刘劲执导,立足史实、着眼人物,以感人真挚的影像语言还原历史肌理,在动人讲述中彰显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无论是雪山脚下的少年身影,还是战地前线的坚定目光,刘劲导演力图一种情感内敛而思想深远的主旋律表达,全景式记录信念生长、信仰落地的过程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次积极探索,《天宝》没有流于模版化的英雄塑造,而是通过真实人物的精神轨迹,回应当下社会对“信仰从何而来、精神如何铸就”的深层关切。作品以一人之路折射时代大势,以一地之情承载民族共识,信仰的故事深化国叙事,在审美克制呈现中体现价值坚守,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注入更多思想厚度文化质感。 

  以真实为基,信仰在民族土壤中生根 

  面对影像表达日趋快节奏、多符号的创作环境,电影《天宝》选择回到最质朴的原点——真实。这份真实不仅体现在主创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精准还原人物原型史背景,也展现在他们能够沉静铺陈真实的藏地风貌、民族习俗等生活细节,让信仰的轮廓在日常生活的纹理中得以自然显现 

  从年幼入寺诵经识字的宗教少年,到投身红军、奔赴前线的青年战士,再到深耕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的国家干部,刘劲导演用细腻的叙事节奏,清晰而有力地展现了天宝如何在种种人生经历中建立起自己的终身信仰的 

  影片中,从宗教中寻找精神依靠,是少年天宝的起点。但宗教并没有让他摆脱被鞭打的奴役命运,真正让他坚定的,是枪林弹雨中的牺牲、是雪山草地里的托付、是人民苦难和民族大义。从这一角度来看,天宝的信仰并非源自宗教,而是人民给的,是时代锤炼出来的。

 

  可以看到,影片对天宝信仰的刻画,不是情绪突发式的激情上头,而是贴着他的选择、磨难、牺牲和情感碰撞等人生经历慢慢生长出来的。这种表达方式没有喊口号,也不硬立人设,而是以静水流深的方式,通过他走过的路、碰到的人、扛下的事,让观众真切地看到共产主义信仰如何在一名普通藏族青年身上扎根、成长、落地。 

  天宝依托从生活中来、往人心中去的叙事路径,把历史事件的讲述转化为对信仰精神的深层建构使革命历史题材不再局限于“讲过去”,以此拓宽主旋律作品的表达空间,提升价值传播的感染力。可以说,该片体现出刘劲团队主动回应时代、回归精神立场的清醒意识,为新时代主旋律创作开辟出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能打动人心的表达路径。 

  以真挚为核,群像之力书写精神共鸣 

  该片虽以天宝个人命运为主线,却不止于描摹一人之路,在点面交织中铺展出一幅沉潜厚重的人民群像图鉴其中,不少配角虽出场不多却分量十足,天宝通过勾勒他们的情感选择生命姿态,共同汇聚成那个时代万千普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主动选择深沉守望。 

  影片中,连长为完成北上任务,把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藏地群众转身奔赴前线,妻子草英则在穿越草地时牺牲,一家人就此生离死别;一对父子一同参军,父亲眼睁睁看着儿子“眼镜哥”倒在草地上,这一幕令无数观众动容;翻越雪山时,一名战士倒下,众人四处找伙夫长想要问责,才发现冻僵的正是伙夫长本人,因物资不足他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只用一层稻草裹身,最终倒在了风雪中……这些看似平实的细节,没有刻意煽情的镜头,也没有激烈渲染的台词,却以高度克制的表达方式,凝聚起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影片这些角色没有顶着“高大全”的理想光环,却以他们鲜活真实的生命状态和质朴真挚的情感选择,承载起人民群众在苦难年代积淀下来的情感记忆价值认同。观众透过他们的命运看到的,不只是牺牲的残酷,还有信仰之重、信念之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物群像不是天宝成长路上“背景板”,而是彼此精神道路上的“同行者”“点灯人”。他们每一次并肩作战、每一场生离死别,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天宝的信仰轮廓,也在观众心中铺陈这些共产党人肝胆相照坦诚相交情感逻辑。 

  由此可见,片所呈现的信仰,从来不是个人的内心独白,而是在人民集体经验中被唤醒、经淬炼、受确证的精神共识。这也正是《天宝》的深妙之处:通过细腻描摹个体生命历程,深层次地勾勒集体精神图谱。天宝并非孤胆英雄,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他对信仰的坚定,既不是出于先验的理想主义冲动,不是源于外在灌输,而是在一次次与人民血脉相连、情感交汇的真实境遇中逐步生发、逐渐铸成的。从个体走向群体、从情感走向信仰,《天宝》完成从个体传记到人民史诗的叙事跃升,实现个体时代人民的深度联结。 

  《天宝》群像温度托举信仰厚度,用一人之路映照万千之志。这种创作策略不仅重构主旋律电影的人物关系情感维度,也为新时代文艺实践开拓出更具层次感、群众性与精神指向的表达路径,体现主流叙事在当代语境中的深度转型价值坚守。 

  以人民为本,市场留位守望精神空间 

  《天宝》作为聚焦人民命运、书写精神信仰的现实主义影片,在影院排片市场反响层面遇冷,特别是放在当前影视传播格局深度演化、流量逻辑加速嵌入的大背景下,并不出人意外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在107日当天的全国日均排片不足50场,排映份额远不及同期商业大片的万分之一。这种严峻落差背后,看似观众对题材类型选择分流的市场结果,实则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创作受资本驱动的挤压,当主流价值的表达在注意力竞争中让位于快感消费和情绪算法,我们能否持续而有力地承载文艺的时代使命,能否为主流价值的美学表达赢得正当而充分的空间,不止关乎一部作品的传播成效和市场反响,还关乎文艺整体发展的战略导向和价值航标。 

  《天宝》之所以遇冷,并非源自艺术吸引力或审美价值缺乏,而是与当下传播生态中普遍盛行的感官取向和快节奏逻辑机制存在根本性的结构错位。片既不依赖戏剧冲突推动情节高,也不倚重声光电技术制造感官奇观,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饱含温度的细节铺陈,勾勒出一位革命者在苦难中挺立、在人民中扎根的精神成长轨迹,是将宏大叙事入个体生命经验的美学实践思想追索。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快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具有时代信仰内核和人民立场的主流影视创作回归主流传播场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坚守拓展,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职责使命的再确认再激活。这是构建文艺高峰的应有之义,也是引领社会风尚、涵养文化生态的重要着力点。 

  因此,提高《天宝》的排映份额,不仅是对这部革命现实主义影片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的有力坚守和主动作为。这关乎主流价值声音能否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继续巩固阵地、挺立潮头,也关乎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普惠均衡。 

  文艺的根基在人民,精神的力量源于信仰。以《天宝》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影片,不应止步于电影节的艺术样本,应挺进主流院线成为银幕上的精神引擎;不应仅作为行业讨论的个案样本,应成为主流价值时代洪流中的鲜明印证。推动这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是市场机制应有的合理配置,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是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必答之问时代之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编辑: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