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我眼中的新时代”为主题的征文、演讲、采风创作活动精彩纷呈,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视角触摸和解读普通人身在其中的“新时代”,切身体会、感同身受,从而引起强烈共鸣。
2022年5月至12月,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等单位承办的“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时至今日,抛去当初单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活动的心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发酵,那些过程中历经的困难、收获的成果、心灵的感悟,仍然让我深有感触。
描绘恢宏气象 讴歌伟大创造
在丹棱县采风期间,欣赏民间唢呐演奏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川省繁荣文艺创作推进会工作部署,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主线,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重大主题。通过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推动创作一批全景式展现四川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推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同时,用文艺作品生动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描绘新时代恢宏气象,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营造同心同向同行,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新征程的浓厚氛围。
笔者所在的采风创作队伍,分别为由作家、音乐家、民间文艺家、摄影家组成的第五综合采风组,和全由音乐家组成(外加一名随队摄影家)的第十藏羌彝民族音乐专题采风组。从这两个组的人员组成情况来看,都是主要侧重于组织四川省优秀词曲创作者深入火热生活,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知、发现、记录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新时代治蜀兴川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汲取创作源泉、获取创作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此次活动分为采风和创作两部分,采风时看见或听见让自己“心动”的那个点,创作所需要的动机就在心中油然而生。有些创作者生怕自己忘记了灵感,立马就把这个“创作灵感”也好、“创作动机”也罢,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所以,采风和创作两个过程是交互嵌入的。这也恰恰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与有形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的最大区别。而且,这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高度的即时创造性。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产生和创造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生产有形物质产品的要求来控制进度,甚而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经济手段,要求这个文学艺术作品今天拉毛坯,明天上机床,后天达精度,大后天就要组装使用。
两个采风组,采风行程地域跨越眉山、德阳、甘孜、凉山、阿坝五个市州、23个区县、逾50个点位;时间从2022年6月中旬持续至11月下旬,历时半年。既领略了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成就以及人文新风貌,也感受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非遗传承等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脉搏、获取了创作灵感。
深入火热生活 生动记录变迁
在川主寺的长征纪念碑园采风学习
《礼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生动阐释了作品创作的过程。据两个采风组的创作成果收集数据统计,本次采风创作活动共收集到作品60件。其中,包括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创作的《来的都是客》《沐恩如春》《凉山的月》《永远丰收》《一起看未来》《云朵上的牵挂》,词作家梁芒创作的歌词《在此刻闪光》《沐恩如春》,全国德艺双馨荣誉称号获得者吉克曲布创作的《凉山谣》《布拖之约》,凉山州词曲作者吴永波、罗木果、阿说阿木创作的《凉山永远是春天》《美滋滋》,词作家余启翔、曲作家刘党庆创作的《永丰路上》《乡村的心跳》(无伴奏合唱),眉山市音协主席赖永毅创作的《天府粮仓我心中》《舞台春秋》等歌曲作品;赖永毅创作的戏剧小品《粮食!粮食!》;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左芝兰创作的歌剧《行走的东坡》;井研县民间文艺家饶艺创作的农民画《火红记忆之火把节》《福满中华》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一级文学创作达真创作的诗歌《不想深情被辜负》。
经过系统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采风组每到一处,眼之所及、目之所聚,都为后面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亿万人民在党的领航下,创造了更幸福的生活,拥有了更灿烂的笑靥。
出门在外,首先进入视野且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交通状况的变化。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采风的行程遍及5个市州:在眉山、德阳两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几乎县县通高速,且各段高速路都是无缝连接。就是乡镇之间也是铺装的二级柏油路面。在甘孜州、阿坝州所处的川西高原及凉山州的大小凉山地区,山高谷深,当“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变成现实呈现在眼前时,相信每个人都会对新时代基础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
我们看悬崖村、三河村、沐恩社区的脱贫攻坚易地搬迁项目。每到一处,我们都可以透过宽敞整洁的社区环境以及居住其中的老百姓身上散发出来的悠然舒适的生活气息,深切感受到幸福、恬静、安宁。我们用切身体会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乡村振兴,中国智慧为全人类解决相同问题交出了满意的中国答卷。
从大凉山万亩高山红荞,到眉山永丰村的良种水稻种植基地;从西昌琼海边成片的高原种植大棚,到德阳桂花村的数字农业产业园……无不落脚于“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些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刻而精辟的科学论断。
从汉阳古镇、柳江古镇、幸福古村、丹巴藏寨、古羌碉楼、松潘古城等古村古城,到三苏祠堂、大雅堂、石刻碑林等有形的文化古迹,再到彝族高腔、木雅藏戏、“迪夏”歌舞、羌族“莎朗”、羌彝口弦、羊皮鼓舞、“博巴森根”战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颗颗遗珍,至今仍然生发熠熠之光。时光流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让我们深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内心深处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观赏羌族“莎朗”表演
松潘城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双人雕像、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松潘县麦吉村、小叶丹和彝海结盟、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的“建昌古城”、安宁河源头的大桥水库,扶贫易地搬迁的三河村和沐恩社区、陈列在西昌脱贫攻坚纪念馆里的数百面全国各地对口支援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牌匾,不但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史实和当代事实,也同样续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
幸福底色更足 生活品质更高
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是四川省文联以及下属各文艺家协会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作为本次采风创作活动第五和第十组的牵头联系单位,依托协会的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带领多名由历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获奖选手,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选拔赛获奖选手,以及近年在各类国际声乐、器乐比赛中的获奖选手组成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以“金钟之声”走基层、“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音为你美”音乐美育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当地群众带去了27场次的基层文艺演出。不但宣传了党的各项文艺方针、路线,而且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一道,共享了四川文艺发展的最新成果,起到了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幸福底色更足、生活品质更高的作用。
音乐美育走进松潘七一藏文学校
音乐创作中,组织声乐、器乐表演艺术家深入采风创作一线,是赋予作品灵魂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艺术表达层面看,艺术家在实地感悟风土人情、聆听民间原生态声音,能精准捕捉不同地域的独特韵律、节奏与情感基调,让表演更具感染力与辨识度,进而在演绎中传递神韵。从文化传承角度,采风为濒危民间音乐注入新生机。艺术家通过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演唱演奏技法,抢救性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在吸收融合中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从市场需求考量,扎根生活的作品更能引发大众共鸣。了解受众情感诉求与审美偏好,能让音乐创作更贴合市场,产出“接地气”的优质作品,打破“曲高和寡”困境,提升音乐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按照活动总体安排,2022年“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文艺评论等门类艺术家、作家代表,组成“藏羌彝民族音乐”“新时代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文学川军·生态文明”等10个专题采风创作组,深入基层蹲点采风。采风足迹遍布成都、德阳、眉山、广元、甘孜、阿坝、凉山等多个市州,除四川省内艺术家、作家代表外,还邀请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等单位的省外文艺名家,共计160余人次,陆续开展了重点题材采风创作及项目孵化。
2023年至2024年,“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参与艺术家人数增长,而且采风足迹除遍及四川省内各市州外,还覆盖北京、重庆、湖北、山西等各地。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为“四个自信”提供了生动注脚,也为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从“四个自信”角度思考,采风活动领略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貌,基层实践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在眉山、德阳等地,现代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强大生命力;甘孜、阿坝、凉山等地依托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实现经济腾飞、民生改善,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科学性与优越性;藏羌彝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时代活力。
对文学和艺术创作而言,采风为创作者提供了鲜活素材与精神养分。它促使创作者深入挖掘基层群众奋斗故事,以艺术形式呈现中国道路的实践伟力;从理论与制度落实的成果中提炼主题,塑造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以文化自信为内核,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让作品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能激发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