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探索广西平果壮族嘹歌的艺术风貌

时间:2022年02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德崇

  广西自古以来便有“歌海”之称,这里是刘三姐的故乡,有闻名遐迩的奇山异水,更有连绵不绝的音乐回响。在崇山峻岭的环绕中,这里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同胞。他们在劳动与生活中,凭借特有的民俗文化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形态,展现出“和而不同”的风貌特征。在众多少数民族林立的人文环境中,当属壮族音乐文化尤为突出。以广西平果地区的壮族嘹歌为例,其特有的歌唱风格与文化寓意令人沉醉。在当代学者的考古发掘中,根据遗留的唐代《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佐证了古壮字的存在,也就此解开了壮族嘹歌悠久的文化历史面貌。正如有关音乐起源论中“劳动说”的观点,壮族嘹歌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广西独特的地理面貌中,以往艰苦的农耕劳动日复一日地循环往复。壮族先民为消除劳动的疲惫,形成了以男女混声歌唱为主要形式的多声部民歌。男女声部之间的协调共生或相互之间的应答呼应,使民歌在特有的少数民族调式、调性及语言衬托下,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变体,适用于壮族民俗文化内部的各种仪式活动,具有内敛且深邃的寓意。从嘹歌的演唱与表演形态来看,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语言表达与处理方式独具特色

  在歌唱语系和辙韵的应用方面显现出独立的民族特色,其方法和技术技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一个分支,由于壮族同胞的分布广泛,因此在其内部还存在着南北之别。嘹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壮族歌唱形式,其所应用的壮语从属于北派语系。在歌词构成方式上,将壮族语言进行了凝练表达,展现出特有的文学艺术魅力。歌词内容大多聚焦于壮族文化历史,歌颂祖先功绩,并传播着社会文化知识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歌词包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尤其彰显青年男女间淳朴真挚的情谊。

  在实际的编创与歌词内容的应用方面,由于采用壮族语言,因此在字词的逻辑组织方面有着独立的思维模式,很难为外族人所理解和参悟。嘹歌的歌词构成往往采用上下两联的对照形式,每一联的内部采用五言四句的语序,如同诗词一般十分工整,相互之间形成对仗性的布局格调。虽为少数民族民歌,但是它继承了汉语语系民歌中押韵的传统方式,在每一个短句中设置有“头”“腰”“脚”的结构节点,字词的押韵在每一个节点上必须呈现出统一性的规则,以保持严谨的上下句关系。随着民间嘹歌歌曲创作的日趋丰富,对于押韵关系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在歌词即兴创作中不再拘泥于三个节点的完全统一,而是根据歌词内容的实际情况变化,可以采用“脚头韵”或“脚腰韵”的变化方式,但在“脚脚韵”的应用上则必须遵从一韵到底的原则。平果壮族嘹歌汇聚了壮族语言和辙韵应用的方式,结合平果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嘹歌作品,并在壮族族群内部传唱发扬。

  “混声”渲染的天籁之音

  “混声”的概念在现代声乐理论及合唱理论中,是指各个声部按照高、中、低音的关系进行结合。声部内部的歌唱者各司其职,声部与声部之间通过协作配合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完整表达。这是一种基于科学体系的声乐音响空间打造方式,注重平衡性和融合性。而在平果壮族嘹歌的演唱中同样存在着“混声”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出自于传统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知,并没有严谨的学术性区分,也没有专业化的训练途径,但却形成了对于“混声”概念独立的理解和实践尝试。歌唱者往往由男声和女声声部共同完成,因此对于歌曲的混声往往是在性别和声音属性内部完成的。男性歌唱者司职真声部分,女性歌唱者则善于通过假声高腔的方式形成在高音区的声音徘徊。团队内部的协作在大多数情况下由男女声部的合唱达到真假声的纵向叠制,也有个别情况下个人声部的真假声混合。这样的民间“混声”调配方式具有典型的原生态特征,也说明了“混声”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学院派”的歌唱文化中,在广西壮族同胞的歌唱语言中同样具有曼妙的混声歌唱效果。

  如果说“混声”是在平果壮族嘹歌歌唱声音层面的一种特征,那么其背后同样显现出传统民俗文化的深沉内涵。嘹歌作为青年男女在族群内部社交的一种重要活动媒介,让壮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不同于汉族民歌在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中“以传播促传承”的广泛辐射方式,平果地区地处中国南部边陲,地理条件复杂,壮族同胞长久以来生活于此,特殊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使外界很难理解其民俗面貌,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孤岛”的特殊形态。但以嘹歌为代表的歌唱艺术体例在成为族群内部必需的社交方式之后,无形中形成了壮族民歌“以传承促传播”的小众方式。为了在族群内部获得平等的社交权、事务参与权、交友权,甚至择偶权和婚配权,就必须会唱歌,并主动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混声”协作关系。正因如此,在狭小的传播环境中,平果壮族嘹歌历经岁月洗礼,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记录着壮族同胞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淳朴自然的歌唱声线

  嘹歌在原生态环境中的演唱和艺术表达处处流露出质朴生动的艺术风貌,它伴随劳动和生活成长,在各种民俗仪式活动中崭露头角,并体现出民族文化内部的团结一致、热情洋溢。从歌唱和呼吸的方式来看,“自然纯朴”当属嘹歌最为核心的理念。这种生长于原生态民俗生活中的少数民族歌唱体例,与广西平果地区的山山水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作为歌唱者,身处纯粹的自然界环境之中,自然在歌唱中也会体现出未经雕琢的璞玉之美。它虽没有现代科学发声系统的严谨,也没有对于共鸣、气息和呼吸方式的精确要求,但是却凭借着最为自然的胸腹式呼吸,将符合壮族同胞音乐审美的声音纵情高唱。研究中发现,平果壮族嘹歌的歌唱风格别具匠心,为体现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质感,歌唱时特别采用“吟唱”的方式,巧妙控制声音的力度,使气息游刃有余,咬字、吐字更易于控制调整。为保持男女声部歌唱音量的平衡感,刻意要求男声声部进行弱化处理,以轻声歌唱的方式来匹配女声的音量,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通过传承和发展,嘹歌的音乐曲式结构具有长歌的艺术风格,声线绵延不绝。歌唱者往往能够声音绵延数十拍而不间断,宛转悠扬地回荡在山谷间。

  除了在歌唱的本体层面独具魅力,平果壮族嘹歌在表演形态上同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歌唱者在表演时会身着壮族盛装,在表演中载歌载舞,渲染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在现当代嘹歌的创作与表演中,除了继承许多传统经典作品,体现出壮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还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歌词内容,甚至可以根据实际表演环境和应用功能进行即兴创作与歌唱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在与民族旅游业相结合的过程中,促使平果壮族嘹歌融入到大型实景表演和剧场表演的新环境。具有原生态属性的嘹歌在与现代舞台及表演理念的结合过程中也不断革故鼎新,努力寻求着全新的发展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厚度和文化美感的少数民族音乐形态,需要自身不断吐故纳新,形成活态化的发展态势,将壮族文化艺术的至真至美发扬光大。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左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桂西南中越跨境民族壮-岱\侬族音乐互动与文化认同研究20FMZ026”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