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新华报童》:唤醒民族记忆 张扬热血情怀

时间:2021年05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程杏

音乐剧《新华报童》剧照 

  1979年,一部名为《报童》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报童们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故事。40余年后的今天,一部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重庆市委宣传部支持,北京甲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新华报童》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红色题材作品日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卖报、卖报,《新华日报》……”一声声吆喝,将观众带入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

  《新华日报》,这份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报纸,自1938年创办起就一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是“党的一个方面军”,是“鼓励前进的号角”。《新华报童》便取材于抗战时期重庆街头的报童生活,展现了一批报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信念感召下,从迷茫的街头少年成长为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爱国少年的过程。

  《新华报童》从故事情节、音乐编排、舞台呈现各方面,都带有一种青春洋溢的力量。舞台上青年演员们眼中释放的光芒、歌曲中饱含的希望,带给现场观众极大的感召与鼓舞。当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手拉手、肩并肩,唱响一个又一个最强音的时候,现场许多年轻观众都不由自主地跟随节拍合唱起来。“《新华报童》虽然讲述的是70年前的少年故事,但故事与音乐连接起了过去和现在,‘报童们’心中对梦想与光明的渴望,与台下的观众产生着跨越时空的共鸣”。《新华报童》艺术总监甲丁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通过一群莽撞少年的成长经历,让大家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许许多多人变为有志青年,为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光辉历史。

  为了能在舞台上呈现出热血与风骨,主创们下了一番功夫。他们充分挖掘了重庆方言里特有的节奏特点,同时,为了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方式,又将剧中的音乐、舞蹈创作糅合进众多当下流行元素,诸如摇滚、街舞、说唱、阿卡贝拉、杂技、武术等。“在《新华报童》中,演员们用摇滚与说唱表达着真诚与热血,将久远的故事与当代的诠释形成了完美、新颖的契合。”谈起最初的创作,音乐总监何琪表示,这是一次充满热血又踏实的体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放大歌词和剧本的文学张力,让观众在剧场中真切感受到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同时,将当下的流行音乐与主旋律题材作品相融合,不仅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创新的体验,对于主旋律作品来说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华报童》匠心独具的舞美设计,无论是灯光还是布景都有着作者本身对于时代的见解、对于审美的执着。为了凸显旧中国重庆的乱世感,舞台设计师另辟蹊径地在台上竖立了一个“铁笼”的意象,为这一群生逢乱世的报童们的命运奠定了基调。随着剧情推进,这种“乱世”压抑和飘零的设定慢慢变成打破桎梏的力量。舞美总设计郑金启说,这样的舞台设计就是为了展现出“在迷雾一般的山城,在看不清人心的艰难世道,伴随着一张张刚刚印上铅字的报纸,一个个报童渐渐挺起了佝偻着的脊梁”的精神力量。

  《新华报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个小群体的小事件作为切入点,反映的却是大历史、大主题。在制作人、编剧曹瑜看来,《新华报童》的核心主题应是“热血青春、敢梦敢当”。“这个题材最吸引我的其实是这些底层的孩子可能经受了压迫、剥削、家破人亡,但是共产党带给他们人性的希望,是对生活、对国家都会越来越好的光芒。”曹瑜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逢乱世的少年散发出来的勇气与能量,也是现在的青年需要吸取的。

(编辑:张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