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厦门,看“三十而立”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时间:2025年11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全国影展)日前于福建厦门举办。截至本届,全国影展已经走过68年的历程,是中国摄协举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表示:“今年,全国影展迎来了自己的‘三十而立’。30届对于全国影展而言,不仅是回首历史、一路奋发的里程碑,更是面向未来、勇毅前行的新起点。”

  来稿总幅数首超30万幅

  走进新时代,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日渐广泛,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关注并参与到全国影展中来。第30届全国影展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优化征稿规则,展览共收到21113位摄影人投送的有效来稿102810件,共计306417幅,来稿总幅数首次超过30万幅。

  要在数量庞大的来稿里优中选优,离不开科学的评委组成与严谨的评审过程。主办方介绍,组委会综合考虑学术素养、艺术水准、业务专长、思想作风、业界口碑以及地域、性别、年龄等因素,遴选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和摄影家组成评委库,并严格按照规定抽选产生评委。组成人员包括职业摄影家、专业媒体人以及理论评论、摄影教育、摄影出版、策展等诸多领域的专家。评审全程依照程序有序开展。评审之后,组委会认真组织对作品的内容核查和技术鉴定,并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严肃调查、妥善处理公示期间收到的问题反映,最终产生入展作品。

  定格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

  本次入展作品全景式展现2023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面貌。影展共有纪录类、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短视频类279件作品入展,荟萃全国摄影人的匠心之作,既有对艺术本体的深度探索,也有对时代脉搏的温情触摸。这些作品定格了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幸福瞬间,是连接情感、沟通心灵的视觉纽带,也是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视觉窗口。入展作者许国的作品《雪域脊梁:高原铁路建设者影像志》(组照)拍摄于西藏林芝、昌都,是拍摄者长期拍摄的成果。该作品以镜头为笔,书写关于人类意志与自然伟力对抗的视觉档案,通过富有张力的视觉表达,把重点铁路建设工程的宏大场景与建设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呈现在观者眼前,用影像致敬高原筑路人。

  入展作者汪雪涯拍摄的“长期关注”作品《六年聚焦外籍新杭州人》,记录了外籍社群在特定城市空间的生活实践与社会互动。汪雪涯介绍:“我寻访记录200多位外籍新杭州人,仔细聆听每位拍摄对象的故事。6年的深度链接,我目睹了一座城市与一群人的相互成就:杭州以开放包容的气度接纳多元文化,为外籍新杭州人提供实现价值的舞台;外籍新杭州人则以亲身实践反哺城市,成为国际化叙事的鲜活主体。”在展厅内,有一组以大海为表现主题的组照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这组作品色彩丰富,静谧中涌动着力量,在天空与大海各占二分之一的画面结构中,观看者能充分感受到海与天的“互动”。这组名为《氤氲——海·色》的入展作品是摄影师吴晓鹏拍摄的,他介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洋颜色远非单一蓝色,而是从深蓝到碧绿、黄棕,甚至是黑白。珠海海域因特殊地理原因,泥沙与海水交织,近海多呈黄色,但天气晴好时,会呈现更丰富的色彩。我扎根珠海5年,以独特视角记录近海至深海的色彩变化。这组作品是对海洋多元之美的诗意诠释。”

  遵循摄影艺术规律,有序引导新技术发展

  面对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影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进一步优化征稿规则。主办方介绍,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作品在延续往届“对拍摄和后期处理方法不作限制”规定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应有投稿者本人拍摄的视觉元素”,以突出摄影本体特性。新技术的应用,让作品的视觉表现比以往更加丰富。

  此外,本届全国影展调整短视频类征稿规则,取消了对视频短片的“纪录类”限制,简化了稿件投送的程序。短视频类作品来稿量倍增,从上届的872件,增长至2271件。主办方据此专门增加了短视频作品的入选数额。本届入展的短视频作品题材更加丰富、表达方式更加新颖、制作水平更加精良、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的效果更加突出,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本届影展推出了超过万米展厅、千米展线的超大规模实体展览,首次推出“艺术类作品原作及特殊工艺展示专区”和“短视频作品开放式展示专区”,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空间。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