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明根脉,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月玲 冉丹

守护文明根脉,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侧记

  贵州“村超”“村BA”等从乡土现场走向全球连接的文化传播新路径;从尼雅遗址出土文物生发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精彩的舞段仿若从龟兹古国而来;通过跨学科理论课程与陶塑、书画等特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展现了将中华美学精神融入澳门基础教育的有效路径……10月29日至30日,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艺术家、学者、专家齐聚贵州,在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围绕“全球视野下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或分享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建构和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彰显了对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共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该艺术论坛由中国文联和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州省文联承办。

  在对话与开放中保持自信

  在阐释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时,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肖锐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一个民族能够清醒地认识并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有能力在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并能依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她强调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建构文化主体性,并非要固步自封、隔绝于世界文明之外,而是在深刻把握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确立自身的应有之位。”

  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中华新闻通讯事业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国美术协会”顾问袁天明则提醒,在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避开一些误区: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或易于理解,文化符号往往被“浓缩”或简化,容易失去其原本的内涵与深度;文化传播跨越语言、信仰、历史背景,容易被误读或走样,有时为了迎合目标受众,甚至会被误用或曲解。“真正的文化融合不是放弃差异,而是在对话中创造新的可能,文化传播也不仅是符号的流动,更是叙事建构与文化重塑的过程。”袁天明说。

  开拓跨文化传播路径

  贵州“村超”“村BA”“村T”等“村”字头系列活动,吸引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BBC、日本主流媒体等多国媒体聚焦报道,成功塑造了“充满活力、文化自信”的中国乡村新形象,颠覆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基层“贫困、传统”的刻板认知。在研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国际传播路径时,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总结了若干有益做法:以“村”字头IP构建全球产业链,“观赛+学非遗”文旅线路吸引12万国际游客,2024年文旅收入4.2亿元,深度构建全球志愿者网络,开展“全球乡村文化大使”计划,打造参与式传播生态,形成“个体叙事—跨文化共鸣”路径。乡村文化云平台联动海外媒体、孔子学院搭建平台——2024年“每日一村”直播143场,覆盖62国15万用户,“云上手作”活动吸引3000余名海外学员,实现“线上—线下”闭环。草根创作赋能通过“培训+激励”推动村民创作——“村民短视频学院”培训1.2万人次,设“村超传播奖”,30个获奖作品平均播放1.2亿次,部分内容经CGTN法语频道触达500万欧洲观众。

  海西传媒集团董事长郑斌彪分享了由海西传媒参与联合出品的综艺节目《种地吧》亮相戛纳电视节并获得国际关注的案例。在他看来,《种地吧》“小切口、深挖掘”的叙事策略,正是“小体量”制作实现情感穿透力与文化深度的关键。该节目将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内容,转化为轻盈、可触、充满细节的生活流,为后续的跨文化传播极大地降低了认知门槛与情感隔阂。他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传媒行业需升级其传播方式,构建更为立体和精细化的传播矩阵。

  于守正创新中激发活力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在谈到排演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的探索时,强调“在保持粤剧韵与魂的前提下,我们大胆重构叙事与主题、融合现代审美元素、唱腔设计融入流行音乐元素,长水袖‘水漫金山’等场面的全新设计,在保留写意美学的同时,增强了人物情感与舞台视觉的冲击力”。这部剧创排11年来走过海内外40余座城市,演出超过400场,不仅让老戏迷拍手叫好,更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成为了当下的粤剧“新经典”。

  香港中乐团行政总监钱敏华介绍了香港中乐团以曲目创作及国际联动、举办全球作曲比赛和研讨会、与国际团体合作推动中乐创新、让中乐融入全球音乐创作语言、探索中乐与西方乐器融合等方式持续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民间文艺家专委会主任张泽珣以“澳门基层美术教育骨干中国传统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为例,谈到该项目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跨学科理论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在实践课程中将陶塑、剪纸、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等融入教学体系,有力拓展了澳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授课内容与授课视野,让学生可以在创意实践中感受“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将澳门建设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夯实了基础。

  本次论坛还安排了安顺天龙屯堡、西江千户苗寨等地的文化参访活动。在天龙屯堡,600年前的官话、汉族服饰、地戏等都以活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令人惊叹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封闭的纯粹性中,而在流动的杂交性里。正如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何嵩昱所说:全球文化治理的理想图景,或许正藏在屯堡人“既戴汉家凤冠又绣苗侗纹样”的服饰褶皱里,藏在他们“用汉语唱山歌、以苗俗入汉礼”的日常实践中。这不仅是对文化多元的在地化诠释,更以地方性知识为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和而不同、变而不失”的东方智慧样本。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