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话剧《延水谣》将晋京展演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狸

陕西话剧《延水谣》将晋京展演——

生动展示“笔当枪,志如铁”的豪情壮志


话剧《延水谣》剧照

  80载岁月流逝,苦难与抗争的记忆从未褪色。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出品,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延安精神研究会支持的话剧《延水谣》以抗战时期鲁迅艺术学院为背景,通过再现抗战初期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的青年文学家、艺术家们在鲁迅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书写他们在抗战前线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和生死考验中,从稚嫩走向成熟,用文艺创作“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奏响气壮山河的抗日英雄凯歌。同时,该剧也将中国革命文艺路线的形成轨迹与背后缘由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念赋予生动注脚。

  据了解,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遴选,话剧《延水谣》同全国其他21部剧目一起入选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名单,将代表陕西晋京展演,于9月23日、24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

  回望延河水畔的革命摇篮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延水谣》是一次对红色文化的寻根,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回眸与呼唤。”编剧蒲逊在话剧《延水谣》的创作谈中写道。剧中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并不畏惧艰苦的生活条件,始终充满热情地学习、创作,体现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在经受了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在多次为百姓和部队战士演出的艺术实践之中,逐步认识到艺术不能脱离实际、脱离人民,并最终受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走出小我、走到人民群众之中,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经典作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舞台上蜿蜒的延河水、巍峨耸立的宝塔山、黄河岸边的窑洞、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都彰显着延安特有的地域风貌。该剧采用了散文诗化的结构样式,在保留历史上真实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做了艺术虚构,并将延安当地的陕北秧歌、民歌,以及延安鲁艺创作的文艺作品镶嵌其中,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更是整部作品“以笔为枪”“给刺刀尖带上文化”的灵魂所在。当《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鲁艺学子之歌》《保卫黄河》的歌声响彻舞台,观众更加理解党领导下的文艺战士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笔当枪,志如铁”“求解放,救山河”的豪情壮志,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的强大力量。

  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搬上舞台

  该剧极具艺术性地将延安文艺座谈会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搬上舞台,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抉择与转变,来解答革命先辈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以及形成这些方针、政策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路径,尤其是以人民性为核心的党的文艺政策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逻辑和历史风貌,讴歌了人民文艺与生活、与人民、与时代关系的永恒真理。

  剧中多次展现了艺术家、普通百姓、部队战士等不同群体对于艺术创作的探讨,如“亭子间出来的”和“山顶上下来的”对于“何为艺术”的辩论;放羊老汉和画家沙茫关于“阴阳脸”和“阴影”的争论;当地百姓所喜欢的民间艺术与鲁艺学生创作的“大洋古”作品之间的雅俗之争;团长范铁锋和竺之奇等人对于在战场上应该创作什么的激烈争执……而当小战士陈大川为了保护鲁艺学生牺牲在战场上,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歌曲《在太行山上》;当战士们在《保卫黄河》的歌声中为国拼杀,喊出“给我们的刺刀尖带上文化”,究竟怎样的文艺才是能够团结四万万民众统一战线、共同抗战的文艺,究竟怎样的作品才是走进百姓心中的富有力量的作品,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

  话剧《延水谣》不仅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创作方向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下的转变,更是多层面、多视角地展现了那样一群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充满激情和向往的文艺工作者在精神上、灵魂上、艺术上的成长过程。“他们的创作一开始是个性化的,后来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生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渐渐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的文艺从哪里来’‘我们的文艺为谁服务’这样的问题。这在当代同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对于主题的挖掘不是单一地歌颂,而是要行走他们的人生之路。要让观众感受到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中,艺术家为什么能写出那样伟大的作品。”该剧导演傅凡勇谈道。

  谱写全民抗战的英雄史诗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是话剧《延水谣》中陈大川为了保护鲁艺学生牺牲在战场上时大家唱起的《在太行山上》中的歌词。这首歌作为鲁艺学生们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是青年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紧迫,感受到在国家危难面前个人命运的渺小,感受到以渺小之力仍欲扭转乾坤的伟大。而歌词中提到的这种情形在抗战时期非常常见,是共赴国难的岁月中日复一日的生活写照。

  话剧《延水谣》中还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八路军团长范铁峰的形象,他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却果敢坚毅、信仰坚定、有勇有谋,是那个时代义无反顾、舍身救国的英雄缩影,同时也是这些文艺家成长的见证者。而范铁峰身上所呈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也感动了文艺工作者,使他们逐渐理解了毛主席所说的“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促使了“枪杆子”和“笔杆子”的紧密结合。

  话剧《延水谣》自2023年首演以来,已走过陕西、辽宁、广西、内蒙古、湖南、云南、北京等在内的15个省市区32座城市,演出80余场。剧中所洋溢的爱国主义情怀、所凸显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精神财富,极大地感染着观众,提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