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守护正义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肖文礼
铭记历史 守护正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观后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作品以丰富的舞台呈现和凝练的艺术手法,让观众获得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晚会起用“80后”担纲创作主力、“90后”“00后”担纲演出主体,值得称道的是,这批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人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逻辑,为“音乐舞蹈史诗”注入了新理念,为舞台艺术创造了新经典。

  作品冠以“音乐舞蹈史诗剧”,顾名思义,是在继承音乐舞蹈史诗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戏剧”表达。一般而言,音乐和舞蹈并非历史叙事的天然载体,“音乐舞蹈史诗”编创的艺术难关就在于对历史叙事的把握,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情景如何“同构”,思想的光辉与艺术的灵韵如何“通约”。主创者巧妙地将戏剧化的手段作为化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通过选取九一八事变、全面抗战、南京大屠杀等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聚焦主要线索,突出每场主题,加快戏剧节奏,增强戏剧张力,使整体结构流畅紧凑。同时,又以提炼人物情感为基点,从小切口观照大历史、从小人物映射大事件,诸如小石头与父亲的永恒约定、刘老庄母亲与小战士的生死离别、紫金草女孩与哥哥的隔空对话……他们将历史真实与艺术情境有机融合,引导大众进入集体记忆之中,以共情达至共鸣。

  红色文艺经典作为参与构成国家主流意识的艺术叙事,对文艺创作和人民精神状态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在重大演出中,许多经典作品被反复呈现,相关题材的创作经验在经典化的同时也面临难以超越的现实。纵览全剧,经典旋律的再呈现当然必不可少,但作曲者的用心之处,在于对配器效果的精致化处理,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时代性转化,电声的加入、声效的运用、交响化的融合……一系列活化运用,让年龄跨度很大的观众消除了隔阂,让整台晚会拥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整体布局中的巧思还在于在经典作品中插入一定量的原创新作,这些新作既延续传统又开创新风,诸如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殇》、象征希望的《乘风》、歌颂英雄的《无名者勋章》以及彰显国家力量的《势不可挡》、传递和平理念的《命运与共》,它们分布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与经典旋律相连,与演出过程推进相契,不仅传承了红色文艺经典的内涵,更以艺术化的创新表达,拓展了主旋律作品的外延,使其内在精神得以深化和阐扬。

  《正义必胜》以舞台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十四年艰苦抗战历程,这不仅是一场艺术表演,更是构建文明记忆、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它在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场合,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具有深远的意义。歌舞戏剧、配乐诵赋、交响合唱、民族管弦、视频影像、仪式仪仗,汇聚成交响合唱《势不可挡》磅礴浩荡、气贯长虹!综合的艺术构思、多元的表演形式、庞大的演出阵容既是适配宏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必然选择,更是宣示国家形象、阐扬国家意志的关键表达,为其注入力度的,不仅有技术层面的把控和艺术层面的诠释,更有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的支撑!

  这场凝聚了数千名当代文艺工作者心血的演出与当日阅兵典礼形成深度呼应,共同彰显中国坚守和平的坚定决心和支撑和平发展的强大实力。可以说,《正义必胜》以艺术之名强化历史记忆,以创作之美凝聚民族精神,更以国际视野传递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心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愈发深入人心。

(编辑: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