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多彩中国”形象

时间:2024年03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集体采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特别关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就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建言献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存。在中外文化交流当中,文博系统历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团结各国共同应对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思想滋养。”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介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持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多个国家的文化机构在各领域持续开展文明互鉴的交流合作——在考古研究方面,故宫博物院与多国联合开展考古、国际文物修复,加强中外文化遗产交流研究,通过丰富的考古成果,展示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人才交流方面,故宫博物院积极促进国内外学者交流,与德国、斯洛文尼亚、韩国等多国文博机构建立人员交流合作机制。在展览交流方面,故宫博物院在全球举办各类中外文化交流展览,共享文化成果,共促交流对话。都海江表示,以文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就要不断加强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加快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推、信息互通,充分释放文旅发展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认为,京剧具有多元融合、包容并蓄的历史基因。要更好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京剧的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发力,让京剧这门国粹更好地“走出去”。王勇介绍,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创排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以京剧为本体,融合了中西方戏剧元素,还实现了中国京剧演员和外国演员的同台演出,在融合京剧、歌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以多个语种同时演绎,使京剧艺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创作土壤。此外,国家京剧院在推动京剧线上“出海”方面也持续发力,推出系列短视频《看我如何玩儿转京剧》《京剧演员的一天》《60秒学京剧》《京剧实习生——米娜的观察日记》等,获得了大批海外粉丝的关注点赞和留言互动。他们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想现场观看京剧甚至学习京剧。

  在多年的对外交流演出实践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深切体会到,中国民乐蕴含着自古有之的“和为贵”的中国精神。“中央民族乐团接受国家委派,积极配合文化外交活动,参加了许多重要演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庆祝中西建交50周年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开幕式音乐会’和‘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两场音乐会采纳了中西乐混合乐队的形式,邀请当地知名交响乐团同台演奏,经过几小时合乐排练,艺术家们就能冲破心理藩篱,在不同的声音样貌中相互吸引、默契配合。演出结束时,对方还向我们发出再度合作的邀请。”这些经历让赵聪看到了“以艺通心”的魅力,也体会到中国民乐有足够的能力与西方交响乐进行精彩对话。赵聪建议,在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和规划指导下,创建世界音乐联盟,联合世界各国的音乐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相关音乐机构,实现民乐与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音乐交流和融合,并以此来增进彼此的友谊,达到“以艺通心”的效果。

  在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看来,文博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主要有几种形式:首先是文博展览,一方面要让我们的展览走出国门,到外国展出,另一方面也要把国外的展览引进来,以互通展览的形式加强文明交流。第二种是中外学者的互访,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太和学者计划”,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学者送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同时也有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员、年轻的在读博士到我们这里访学。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交流方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搭建一个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的学术平台。此外还有线上的交流形式,比如多语种的文博网站、线上展览,把我们的文物和展览放到网上,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让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人都能看到我们的文化瑰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杨红林认为,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文博展览主题要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如典籍、艺术、科技、建筑、习俗等。除了传统展示形式,文博机构还可充分依托数字技术,提供云展览、云旅游、云课程、线上论坛、数字文创等云端服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创新路径。必须大力培养文物研究、展览、讲解等方面的人才,加强在文物对外交流中的主动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中国民族博物馆有一个长期的对外交流项目,叫作“多彩中华”,主要通过民族服饰的海外展演来推动中华文明传播。民族服饰展演团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唤起大家对中国崭新的认识,让大家知道原来中国除了旗袍,还有这么多好看的、不同的民族服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外国人常常对我们的多民族概念还比较模糊,而当这么多人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出现在世界面前,‘多彩中国’的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郑茜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在提案中表示,粤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团结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文化纽带。但相比于粤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粤剧品牌活动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为了更好地以粤剧为纽带,联系全球喜爱粤剧、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我提议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曾小敏认为,通过举办“中国粤剧艺术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并把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将能更好地凝聚华人华侨,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编辑: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