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动的荧屏党课

时间:2021年08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大型文献纪录片《诞生地》:

一堂生动的荧屏党课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诞生地》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诞生地》是为庆祝建党百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共5集,每集50分钟。5集分别以《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纪念》为题,将实地寻访、权威采访与城市历史影像相结合,在人物、事件与地点的自然勾连中还原历史踪迹,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这一重大问题。

  “《诞生地》堪称优质题材资源与优秀创作团队结合的一个良好示范,彰显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马克思主义重要传播地的深厚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电视纪录片阐释、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作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如是评价《诞生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介绍,该片播出后,收视率持续攀升,与此同时该片也在网络上掀起全民热议,开播当天即登上微博热搜榜第3位,“纪录片诞生地”“沙画回顾上海历史”等相关微博话题词总阅读量破亿,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破500万,作为主流媒体更应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该片以一种平实的、真实的、艺术的方式,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的历史讲得鲜活感人,成为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对于题材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革命资源,一定要实现优化配置,要开掘出这项资源最深广的历史内涵和现代启示意义。《诞生地》总导演朱宏对创作过程的回忆则印证了主创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创作集体”这一经验,“《诞生地》的主创团队基本都是80后,作为庆祝建党百年重大纪录片项目的创作者,大家很明白,面对2021年的观众,《诞生地》要瞄准的标杆是一堂鲜活的荧屏党史课。策划之初,团队几乎研究学习了所有前人制作的建党题材纪录片,落实到《诞生地》的创作中,就是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在用史实说话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惟其如此,才能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认为,《诞生地》通过对史料的新挖掘、对中共革命历史的新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新评价,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把内容作出了新意。而从纪录片的本身来讲,从逻辑结构来说,《诞生地》做到了“把理讲清”“把事讲明”“把人讲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陈真认为该片用精美的影像、珍贵的史料、感人的故事,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史诗,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苦难辉煌创建伟业的精神密码,用纪录片人的创新努力来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诞生地》很好地利用了上海的资源优势,612处红色遗址、旧址和纪念设施本身就是历史信息的承载和覆盖,这种资源成为该片叙事的一个立足点。《诞生地》并非单纯的时间或者空间叙事,而是立体的复调叙事,把时空有机地融为一体,框架清晰、细节丰满。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祖光从“重构城市文化时空”及“影像表达的丰富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他表示《诞生地》以空间思维和视角带领观众重返上海历史深处,把红色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和创造力,加厚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重构了城市的文化时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认为,《诞生地》用“真实的力量”“细节的力量”“平实的力量”严肃而认真地回答了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问、学术之问、人民之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表示,通过新史料的发掘、梳理,对历史细节的辩证考据,以及对一系列新的学术成果的吸收,《诞生地》回答了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必须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在讲述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的时候,如何保证这部作品是新作品。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