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近日上线首播。节目组在风景优美的海南分界洲岛打造了一家真正的面朝大海的“分界书屋”,邀请作家余华、苏童、西川、旅行博主房琪作为常驻主理人,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肖全等一众文艺界好友也将作为嘉宾一一来访,围绕这间书屋,白天他们阅读、会客、交谈,夜里他们轮流值班,用日记记录刚过去的这一天。他们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聊文坛往事、谈阅读、写作与生活的意义。
作家们的登场,发型随意、姿态放松,仿佛是在当地生活许久的岛民。
不过苏童说这次参加综艺,对大家来说是种挑战。“作家,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影子”,躲在文字后面时,他们感到舒适、安全,走到镜头前,接受读者的目光,反而是有点“吓人”的。他拿好友余华调侃,看过《活着》的人,当他发现余华现实是这么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会感到一种“喜悦的崩溃”吧?
这群当代写作者在岛上呈现出的那种松弛与自在,也许是这个新综艺最吸引人的一项特质。书屋的“小助理”房琪则作为年轻读者的代表,在真正与这几位声名在外的作家相遇前,想象他们应该是“庄重”的,因此当真正见了面、聊了天,房琪为他们的“活泼”劲儿感到惊讶,更忍不住问道,十多年前他们互相认识时,就是现在这样的性格吗?余华一边往嘴里送着毛豆,一边肯定地回答,“对,差不多。”
这种自然、舒适而亲切的表达,会给许多读者带来一种意外的反差感,并拉近彼此的距离。
01
如笔会好友般,趣味回忆文坛往事
最先上岛的三人组几乎时时在互相调侃,而余华看起来往往是占了上风的那个。
大家聚在一起为书屋取名,西川提议“转念”,余华当即否定,反驳理由是“这太诗人”!单独采访时他回应说:这名字不合适,人家进了书屋想读书,“一转念,不读了”!最后大家决定就地取名,既然是分界洲岛,还是叫分界书屋吧,并等待欧阳江河前来题写书屋名。
苏童收到读者来信批评自己的作品,余华随即探头问是哪部,苏童说是《离婚指南》,他马上接道:“这个当然应该批评!”他还回忆了当年苏童在《钟山》杂志担任编辑,给他写信约稿,结果下笔太用力,余华在自己收到的信上竟然能看见前一页写字的印记,发现苏童的约稿除了将“余华兄”换成了“铁凝姐”外,内容一字不差,遂无情烧之。
而谈及爱书人最恨的搬家,余华说自己搬过很多次家,他懊悔自己做过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把许多珍贵的信件都烧掉了,尤其是史铁生和莫言的,还随意调侃说“苏童的信是最无聊的”,言下之意,苏童除外。
他们聊史铁生,在史铁生寄给余华的一封信中,他欣喜地宣布自己搬进一间四居室,并加装了电话,而信的末尾一句令余华感念至今,他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这是朋友们始终喜爱、追念史铁生的原因所在——他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即使遭遇了很多挫折,他总是赞美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那时他们天南海北地参加笔会,有次从北京去海口,全程都是苏童陪着史铁生,每换乘一次交通工具,他就背着史铁生上上下下,他是不觉得辛苦的。他这样描述:我感受到铁生的体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背着他,是背着一个文学圣洁的灵魂。
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又一个令人惊喜之处,生动地讲述文坛往事——写作者那份特有的细腻与敏感,让回忆听来尤显动人与珍贵。
在此之前,或许大多数人很难想象作家们会是这样几个热情又感性的人,时常戏谑,但真诚。这也许是与自己熟悉的好友一起上综艺的好处,他们真实的样子展现得更加彻底,一下子便拉近了与镜头前你我的距离,显得更为亲切。
02
与好书相遇,需要时间
房琪在登场时便问出了节目的一个宗旨:作为一个年轻读者,想要寻求一个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好书的答案。阅读在这里自然生发,无处不在。
在预告中,你可以看到西川在海风中击鼓而吟,也能看到当代文坛最活跃的一批作家为普通人的朗读击节赞叹。各种艺术活动之外,他们围坐在一起聊文学作品的样子已经足以轻易地勾起观众捧起一本书的念头。
作家谈论阅读往往具备独特的吸引力,他们带领读者进入某本书的路径绝不是“方法论“式的,常常只是朴素地陈述自己作为读者的切身感受,却因为对阅读的热爱自然而然生发的感染力,让人很难不跟着“种草”。
余华在节目中谈到好书与读者的相遇,是需要时间的。“阅读让我知道自己是谁,让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是很宽广的,因为我可以接纳各种各样的我所没有经历过的经历,我所没有产生过的情感。前提是,这本书跟你相遇。”
在余华看来,直到35岁,他才真正与鲁迅相遇。35岁之前,他没有认真读过鲁迅,鲁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远处一个伟大的存在。35岁那年,他打开了《狂人日记》,第一段中,鲁迅用一句话勾勒出狂人整个的精神状态,过电一般,余华直呼“太牛了!”还有《孔乙己》的描写又是如何震撼到他的。
西川问房琪喜欢读什么,房琪直言自己爱看桐华、匪我思存等网络作家,也常看郭敬明、韩寒等青春文学。她坦承,之前也试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但对其中讲述苦难的、沉重的部分会下意识地躲避。她直言喜欢读这些作品并不觉得羞耻,但也知道阅读受限是否会让自己成长的厚度因此变窄。
苏童立刻表示:“阅读,实际上,也不可能存在任何羞耻感。”
他做了有趣的类比,不同的阅读给予人不同的养分,苏童比之为鱼肉和猪肉之差,猪肉吃多了,偶尔来点经典文学当作“鱼肉”,也是很好的。余华当然没放过这个机会,赶紧调侃,“你意思青春文学是猪肉?”
对当代年轻人阅读的状态与取向,他们尊重也认可,但也引出了自己的观点:鼓励阅读经典。
苏童说:好比读琼瑶等言情小说,可能召唤人往前走五米,但如果读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作品,那么读者可能就会前进五十米甚至更多。在这一层面上,他认为:“经典作品的光辉,不会被岁月磨灭,只会随着时间,焕发出更大的光芒。”他现在才读懂《白鲸》,“你能拒绝经典一次,不能拒绝它第二次。”
西川则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别人说你读懂了,你被打开了,而我最早是被一些不懂的东西打开的。”读不懂的书,反而激发他对文化的好奇。他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阅读使你跨越这些你看不见的边界,进入到另一个对话范围中。”
寥寥几语间,让作家们和房琪这样的年轻人实现了有效的“跨界沟通”。
几位作家老友相处,除了阅读和知识的分享,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插曲,带来了意外的幽默与惊喜。比如节目中,西川随手拾起沈从文的一本书,读道“慌慌张张,不必生活”,念完之后又纳闷自己怎么没读过。而此时,路过的苏童忍不住大笑,说书名是《生活不必慌慌张张》,一次小小的词序颠倒却别有趣味。三人的思维、观点乃至语序、用词各具特色,余华亦庄亦谐,苏童“活泼感性”,西川更多时候则是先聆听,后表达,他们的节奏搭配得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我在岛屿读书》以“治愈式”的慢综艺形式,将阅读经典再次引入大众视野,也让我们多了种“被打开”的感觉:或许是岛屿上的海浪与远山带来的开阔之感,或许是几位读书人领着我们在往时与今日、虚构与现实间来回快穿时,时不时体会到的那种“嘭“的一下灵感点亮,然后会心一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