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个品牌一个品类:传递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作者:杨心怡 王丹 杨爽

  当下,越来越多的纪实文学作品受到读者关注,一些图书相关的话题也成为热点。例如,《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一书此前出现在众多公众号、小红书博主的推荐中。该书隶属于中信出版集团·春潮工作室推出的“春潮纪实系列”。这本书如何受到读者关注?“春潮”品牌有何调性?纪实文学图书策划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我们从不同维度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受访人:

  杨心怡(中信出版社春潮工作室责任编辑)

  王丹(中信出版社春潮工作室策划编辑)

  杨爽(中信出版社春潮工作室出版人)

  采访人:

  张聪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一本书:《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选题看重“女性的可能性”,图书话题性受关注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作为一本特点鲜明的女性婚姻议题书,是日本自由记者小林美希持续多年对婚姻真实现状的追踪。

  它以15位不同年龄、不同处境的已婚女性的案例,尝试挖掘这些女性遭遇中的共性——对丈夫有恨意、但碍于现实原因不得不维系婚姻。作者辅以大量的数据、结合自己十多年从事自由记者的观察和经验,从家庭、职场、社会环境等维度分析了造成这些女性困境的原因,从可行的角度给男性提出了样本和改善婚姻关系的方法。因此,该书成为一个日本社会婚姻现状的观察样本。

  书名是残酷的性别困境,但小林美希的调查和写作却鲜有性别对立,因此,读者在后半段可以看到奶爸视角、看到关于如何改善婚姻状态的有效建议。这与“春潮”品牌选题逻辑中看重“女性的可能性”这一点契合,身为女性出版工作者,我们更希望自己能通过一本本书做到对女性的切实关爱。

  该书出版以来,销量在首印基础上翻倍,并获得广泛关注:4月进入豆瓣社会纪实图书热门榜单前三,目前持续在榜;被多家媒体做重点封面报道、人物专访、专题写作等;小红书发稿百余篇,其话题性获得年轻读者的广泛关注。

  一个套系:“春潮纪实系列”

  小切口+轻体量探讨严肃社会议题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是“春潮纪实系列”的一种,该系列从2020年开始筹划,最初的选品原则比较简单:透过小切口、轻体量、基于善的纪实作品,探讨尚未被大范围讨论的严肃社会议题。看到个体的故事,看到具体的人的遭遇,并思考具体的事件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个系列价值深远,我们希望它能为读者提供切实的启发。

  该系列已出版《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加害人家属》。该系列已出版产品的特点多在于“话题性”,未来的选题挖掘则会有意识地增强“专业性”、尝试原创,但小切口+轻体量的特点是不变的。目前,整个系列均已实现加印,其中《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成绩尤为突出。

  引进版图书的本土落地“改造”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判断选题是否值得引进,引进时机是否合适。以《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为例,该书作者小林美希的《不让生育的社会》一书,2020年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当年引起了国内读者和媒体的讨论。作者对女性议题持续钻研的背景,加上《不让生育的社会》简中版所带来的反响,给判断这个选题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数据。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直译书名:想杀死丈夫的妻子们,聚焦的是低质量婚姻中身心备受折磨的妻子们。目录和样章显示,这本书的面貌具体,有案例、数据。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判断作者的经验和观察,是否适合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尚未结婚的年轻女性阅读。该书各年龄段女性的真实故事,让人揪心,但她们的故事也能提供警醒和经验,给读者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显然,是值得推荐给国内读者的。

  该系列图书的翻译不是最难的,最难之处在于图书定位和装帧设计。我们邀请到设计师鲁明静整体操刀装帧设计。起初多为线上沟通,鲁老师对《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这本最有感,先后出了两版小样,都是好设计,但和我们对这套书的定位有偏差。我们希望不以严肃视觉呈现沉重话题,希望读者可以用一种相对无压力地状态打开这本书,最终让这个话题被阅读和讨论。于是约了鲁老师线下见面,整体向她介绍三本书:非理论书、真实案例多;这几本书题材虽然沉重严肃,但三位作者的写作初衷颇为相似:希望这些真实故事对读者有启发,能帮到大家更好地过自己的生活。很快,鲁老师就交出了3本书的小样,这版封面立刻在社内通过了。

  一个品牌:“春潮”

  “回到分歧的路口”,传递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春潮”成立于2018年,坚持文学出版,目前的产品线包括纯文学小说(青年创作者计划)、泛生活哲学(含实用心理学读物)、社会议题非虚构(春潮纪实),出版作品包括《赖声川剧作集》《如梦之梦》《新婚之夜》《晚婚》《扑火》《纵身入山海》《整个巴黎属于我》《鹌鹑》《北欧,凛冽的世界尽头》《人间我来过》《荒墟归人》等。签约当代跨界作家,包括赖声川、刘香成、那多、姚谦、于晓丹、林婉瑜等;长期致力于发掘本土原创青年写作者,包括辽京、李唐、郭沛文、默音、张天翼、邵栋、蒋在等。

  “春潮”的产品定位于观照社会现实、具备社会议题属性的当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18-35岁青年群体的生存压力、情感迷茫,将原生家庭、代际冲突、城乡发展所带来的个体转变、人际冲突、精神危机等细分主题,化为文学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去靠近以上问题的核心。

  目前,“赖声川剧作集”系列已累计销售超20万册,1800万码洋。

  编辑部内的真切体会是:做文学越久,越发觉当下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常常是一件并不顺利的事,因此,“春潮”希望透过具备现实意义的优质的文学阅读,促成人与人更多的坦诚和关照,回到分歧的路口。这个感受在我们2020年出版的《喧哗的大多数》再次得到印证。该书所谈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原名为How to Think: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将信息庞杂时代里人们错位的交谈、理解以及发声,讲得非常通透。因此,我们将slogan确定为「回到分歧的路口」,这是我们最想传递给读者的东西,也是我们心中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个好的时机:女性议题受关注

  依托话题性优势,有节奏推进营销

  “春潮纪实系列”的三册分别对应婚姻、死亡、犯罪3个话题,具有较强的话题属性,又以《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尤为突出。因此,该系列营销也以《有恨意》为主,其余两本为辅。

  第一波:抓住时机,主打媒体推荐。图书营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好的上市时间往往能成就一本书。《有恨意》作为女性议题书,赶在3月女性月上市,契合了媒体们对相关话题的讨论需求。第一波营销自然而然也主打媒体推荐,该书上市前两个月就得到了界面文化、澎湃新闻、凤凰网读书、新京报书评周刊等多家媒体的集中推荐。

  第二波:推动话题发酵,形成口碑效应。则是“有恨意但不离婚”这个话题在微信公号中的进一步发酵,珍爱网(婚恋平台)、我要WYN(年轻人聚集平台)、尹建莉父母课堂(父母群体)等纷纷就相关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与此同时,小红书、微博、B站的大范围种草也在进行,产出多篇爆款。该书得到了未婚人士和婚育人士的共同关注,并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婚姻意义、婚育困境、社会环境和性别分工的反思。该书在4月入选豆瓣社会纪实图书热门榜单,并进入前三,且持续在榜,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

  第三波:借作者专访等深度内容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今年5月,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专访了作者小林美希,并产出了2篇高质量的深度采访文章,情感播客《枕边风》邀约中日家庭的妻子录制了一期节目,并得到了小宇宙平台的主页推荐,在此前大范围种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深度内容的传播。

  一个品类:纪实文学图书

  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主题切入视角

  近几年,纪实类图书的市场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我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我们正活在某个重要历史阶段时,“纪实文学”所补足地正是读者“了解当下真实”的内在需求。很多事情已经很难解或者不可解,那不如先去看清楚它,做到了理解,是不是就可以减少一点盲目。

  近些年,优秀的纪实作品频出,我们编辑部成员同时也是读者、学习者,比如选品丰富、体量大的“译文纪实”系列,有鲜明的世界视野,从文化到社会到个体,主题丰富;“理想国纪实”的选品角度贴合当下中国,装帧设计有鲜明特色;后浪引进的清水洁《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琥珀策划的本土纪实《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汉唐阳光策划的《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新书《中国外卖》,不胜枚举,都是很棒的纪实选题。这些作品都给读者带去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些人群的生存实录。

  策划、引进纪实文学类选题时,对于主题的切入视角很重要,哪些人群、哪些领域、哪些议题尚未被大量讨论?还能通过哪些新角度去细看某些大家熟悉的议题?持续关注和琢磨,就能找到下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纪实选题。当然,这离不开编辑对于时代情绪的真切体会。

  所以,“春潮”对内的要求是,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刷抖音、看微博热搜、分析小红书爆款、听小宇宙。做纪实作品,首先是观万象,不带偏见地观万象,去捕捉热搜背后的逻辑、找到互联网浪潮下牵动人们激素的核心本质;然后是在场,捕捉完他人,回来捕捉自己。这里涉及到立场和视角,是编辑们都需要的对自己的提醒——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被某种程度上的牵着走,但又能表达一位出版工作者对某个问题、某个人群的真切关心。

  例如,以“春潮纪实系列”里的《加害人家属》为例,这显然是一个极小众的群体,且存在明显的是非对错,这本书的出版绝不是给加害者以善意,也无意于刻意从加害者角度来看待恶性事件。面对热点、面对舆论话题、面对对立双方,我们能否不被引导,有意识地跳出对立来看待对立,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引导的选择。我们挑选纪实类选题时,最在乎的就是这一点:对一个鲜明的话题是否有复杂的解读,它是否在帮助读者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明确这一点后,就不会存在迎合之说,只是我们同在话题之中。纪实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内容是具体的;能够在纸页间看到真实的人;编辑在判断这个选题和实现它的过程中,心中也存有真实的对象。

  在话题属性较强的文学图书营销中,有时我们会参与到产品相关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去;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选择和热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从某种结果上来说,营销工作的最初是通过产品的多种内容角度去主动做铺排种草,到相关社会热点出来时,我们选择性的做强关联营销,等读者有了产品和相关话题的自动关联意识后,下一次的热点产生时,媒体和读者自然想到此前被种草的这本书,从而去直接完成下单。如此,营销会再一轮的种草和提醒,加强产品在这一类话题池子里的位置,直到为它争得一席之地。这样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市场还是渠道中,产品都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长尾销售,保证图书的生命周期。

  接下来,在现有三条产品线的基础上,在主题方面,“春潮”会将目光更聚焦于“女性”;在类别上,对于小说的出版,依旧重点做青年创作者的挖掘,主题不设限,毕竟文学本身是宽广的,对于非虚构和泛生活哲学类图书,则在话题之外,提升对于文本专业度的要求,力求独一性和经典程度。后续营销上,我们也会继续探索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文学书的营销,积极开拓新平台,我们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形成品牌效应,让文学读者认识我们、认可我们。

(编辑:郝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