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牢记嘱托走在前 建强文学新鲁军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来源:文艺报 作者:徐 健 李 婧 刘洪浩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为山东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提供了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

  山东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谋篇布局,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等30多个重点规划、100多项具体行动方案,明确措施,狠抓落实。

  十年来,山东文学界同一亿多齐鲁儿女一道,牢记嘱托,奋发作为。山东作协制定印发了《山东省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的实施意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大时代命题,强化主题创作规划引领,确定了“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沂蒙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经略海洋、争当泰山挑山工、先模人物、山东故事”等十大文学创作主题,着力铸造文艺新高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贡献文学力量。

  打造“两创”新标杆,铸就文化新辉煌

  山东是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时表示:“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民族精神。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东省委坚定扛起责任担当,先后制定了《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打造形成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宣传舆论引导新格局的21项重点任务,文化“两创”先行区建设突破发力。

  植根齐鲁文化沃土,山东作协团结引领广大作家积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创造齐鲁文学样板,“齐鲁风 山东派 中华魂”已经成为文学鲁军的一个鲜明标识。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近年来连续出版文化随笔《读〈诗经〉》《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斑斓志》等作品,从历史、哲学、诗学、美学等角度,深入诗人的精神与艺术世界,完成现代时空下对古代诗人的观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夏立君散文集《时间的压力》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称其为“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之作。再现历史风云,复活先贤形象,访幽寻微,融典籍记叙、文学想象与实景考察于一炉,显示了敏锐的思辨才华、知人论世的情怀和‘文以载道’的风骨”。高洪雷致力于历史文化书写,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畅销十余年,反映“一带一路”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写西域》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广受好评,《中华民族的故事》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年度桂冠童书,根据《另一半中国史》改编的电影《冒顿》在2013年世界民族电影节荣获最佳民族电影奖。马瑞芳的《幻由人生——蒲松龄传》、王兆军的《书圣之道——王羲之传》、张锐强的《诗剑风流——杜牧传》、李长征的《神韵秋柳——王士禛传》入选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杨义堂除推出新作《千古家训》外,其长篇纪实文学《大孔府》出版以来累计销售30多万册,《鲁国春秋》突出了鲁国之韵、再现了鲁国之魂,《大运河》获山东省第11届文艺精品工程奖。柏祥伟的长篇小说《仲子路》入选2018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其正在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归来》讲述鲁南地区在建设乡村儒学讲堂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王筱喻的报告文学《习习儒风孔子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曲阜之行这一重大事件深度开掘,记述了对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不久前,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围绕“文学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主题,在尼山脚下谈文论道、分享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文学力量。

  传承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参观沂蒙精神展时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他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为了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山东省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就沂蒙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教育传承等作出全面安排。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建立了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库。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入推进沂蒙、胶东等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赓续红色基因。

  山东作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大力挖掘和弘扬沂蒙精神。2015年组织了“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风,2019年举办了“沂蒙精神与山东当代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沂蒙题材文学创作成就专题展,2020年组织张炜工作室学员和部分签约作家赴临沂九间棚开展采访活动和“重访沂蒙山、重走红嫂路”全国知名作家采访等活动。

  山东作家创作完成了一系列优秀作品,自觉当好沂蒙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铁流经过长达14年的“抢救性采访”和搜集资料工作,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靠山》,全景式再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厉彦林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展现了沂蒙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宏大历程,梳理了沂蒙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书写了新时代沂蒙精神,荣获202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长期深耕沂蒙题材的杨文学、杨牧原父子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百年沂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大地的百年发展历程、沧桑巨变。今年6月,由山东作协等单位共同策划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在山东滨州首发。该书讲述了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渤海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和传奇事迹,填补了对渤海根据地进行文学书写的空白。

  铁流、徐锦庚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李延国、李庆华以冀鲁豫根据地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和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荣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苗长水的长篇小说《老渤海》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还有《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沂蒙山小调》《我的爷爷是英雄》《发现滨海》《乳娘》《血砺忠诚》《烈火芳菲》等一批红色题材文学精品,共同展现着山东作家在传承沂蒙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清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路线图: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2018年6月,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强调,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目前,“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从战略擘画变为现实图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引下,山东农业动力增强、活力释放,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海岱之间金色原野上的火热实践,全面、精准、生动捕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历史进程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是贯穿十年来山东文坛文学活动和精品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2018年,山东作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山东作家“乡村振兴”主题大采风活动。全省文学界上下联动,组织600多名作家深入全省乡村振兴点进行深入生活,采访采风。2020年7月召开山东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8月在滨州举行签约作家乡村振兴采风暨基层创作基地推进会议,在临清举行山东作家走基层暨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临清现场推进会。

  积极组织开展以“文学照亮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文学志愿服务活动,送文学进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学志愿服务队先后在全省开展了17场“文学照亮人生——山东省文学名篇阅读走进基层”公益讲座,多次走进乡村开展基层作家创作培训、图书捐赠等活动。

  一大批热情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动图景的优秀文学作品从齐鲁大地乘势而出: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徐锦庚的《涧溪春晓》和许晨的《山海闽东》入选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王方晨的长篇小说《大地之上》探测当代农民的心灵福地,开掘崭新的乡村大地……根据《经山海》《涧溪春晓》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三泉溪暖》先后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好评。山东作协参与摄制的38集文化扶贫题材电视剧《遍地书香》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全国22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电视剧,播出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描绘黄河安澜景象,书写生生不息的黄河史诗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时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作协参与组织开展了黄河口诗会、黄河口散文大会、全国报告文学高端论坛等活动,联合《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启动“第一届中国·滨州黄河文化散文季”,邀请知名作家开展采访和征文活动,传承弘扬黄河的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关系到山东黄河滩区782个村60万人“安居梦”“致富梦”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逄春阶、朵拉图的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全景实录》、孟中文的《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解永敏的《大河行地——东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描写了黄河滩区大迁建的生动场面,鲜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壮举。张中海的《黄河传》书写了黄河文明的萌芽、鼎盛、衰落、复兴,展现了作者的生态意识和对文明兴衰的思考。杨志军的小说《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描绘了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藏区原始自然的生命样貌和社会形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谨之的长篇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全方位展示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郭立泉的散文集《黄河口的庄稼》通过一段段对庄稼地和庄稼人的写实,真情书写了黄河口庄稼地里的亲情、乡情和诗情。樊俊利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讲述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以来,广大石油儿女胸怀祖国、勇于担当、为国找油、为国献油的一系列动人故事。

  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讲好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故事

  书写新时代,必须深入新生活。山东作协始终坚持对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组织协调,先后组织“山东作家林业行”“山东作家铁路行”“山东作家科技行”“蓝黄经济区大采访”“记录小康工程主题创作”“齐鲁生态采风行”等主题文学活动,并结集出版了《绿色赞歌》《追梦与坚守》《e时代表情》等多部作品集。在全省建立12个创作基地,每年评定一批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积极为作家深入生活排忧解难,连续3年被中国作协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集体”。

  山东作协还高度重视为文学事业积蓄“新动能”。2019年,开始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分别联络服务扶持100名青年作家、文学评论家、网络作家,壮大文学鲁军队伍。重点面向“80后”“90后”年轻作家,先后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改革攻坚”“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三个走在前”等主题,每年组织两期青年作家高研班,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题创作”的理念在山东文学界流入心田,汇聚笔端。

  2018年,许晨再现中国载人深潜风雨传奇、反映华夏儿女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王鸿鹏、马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唐明华的长篇纪实文学《大风歌》获“奎虚图书奖”。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青岛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了繁荣海洋文学创作,2018年山东作协在青岛举行全省重大题材文学创作交流推进会暨新旧动能转换及经略海洋主题采风活动,青岛设立了海鸥文学奖,日照举办了中国(日照)散文季,烟台发起了“贝壳儿童文学周”……张炜的长篇儿童文学《少年与海》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寻找鱼王》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从《第四极》到《一个男人的海洋》再到《耕海探洋》,从《渔灯》到《烟台传》再到《海上书》,许晨和王月鹏双双推出了他们的“海洋三部曲”。盛文强的《渔具列传》《海怪简史》《岛屿之书》《海盗奇谭》《海神的肖像》,阿占的《青岛蓝调》系列,于潇湉的《深蓝色的七千米》,都是聚焦海洋文学主题的力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山东省文学界将一如既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努力建强文学新鲁军,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和山东故事,让优秀文学作品成为滋养民族精神成长的清泉和沃土,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编辑:郝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