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让所有人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时间:2021年04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尹德容
光荣的劳动者系列全国劳模、手表机芯设计师李家琦 谢子龙 摄 

  中国摄影金像奖从1989年创办以来,到2020年已成功举办13届,在第十三届中,谢子龙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摄影类),严志刚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实摄影类),这是湖南省摄影界时隔11年再次获得中国摄影最高荣誉。因此,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摄协于日前在长沙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湖南获奖艺术家作品分享暨学术研讨会,分享和研讨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体会和成果,梳理湖南艺术家获摄影金像奖的成绩、趋势、问题,研讨摄影金像奖的学术价值和典范意义,探索湖南摄影的历史经验、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副主席柳军,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肖凌之,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邓清柯,中国美协理事舒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余三定,以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解海龙、张黎明、李晓英等艺术家、评论家参加研讨会。

  谢子龙: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本人 

  从一名摄影爱好者,到一名真正的艺术创作参与者,多年来,谢子龙一路追随着中国摄影金像奖向前进步和奔跑。从刚开始的随大流到各地去拍风景、拍民俗、拍美女,到后来谢子龙意识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从业者,那就必然要体现作为一个摄影家的胸怀、文化素养和视野,传递自己身份的人文特征、家国情怀以及艺术创作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尽量做到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基于这些思考,谢子龙的“影像三部曲”慢慢成型,它们分别是通过影像来回溯湘西民俗文化的《田野·舞者》,通过影像来讴歌全国劳模的《光荣的劳动者》,通过影像来诠释时代变迁的《影话中国故事》。“作为一名湖南人,我对湘西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有天然的亲近和情愫。茅古斯舞既是湖南湘西土家族原始的舞蹈创作,又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我不希望这种文化遗产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失。当时我正好是全国人大代表,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如何支持和拯救茅古斯传统文化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不仅专门派了一个调研组到湘西了解具体情况,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定。”谢子龙说。

  谢子龙还有一个身份是全国劳模,创作《光荣的劳动者》是对这些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进行褒奖,来真切记录他们的真情和实感。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采用的是纯净背景的方式,精心计算和设计光照,着力凸显拍摄对象的职业特征,营造客观、冷静、朴实和平等的效果,以影像来讴歌劳动者,向全社会传递奉献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和向善向上的时代能量。《影话中国故事》的创作源泉主要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谢子龙是该馆馆长,他希望借此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全国摄影人的公益影像艺术空间。“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本人,三部曲的创作一直以我自身为切入点,让我本人和我的作品发生关系,寻求一种介乎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表达,以期达到一种艺术性的现实反映,我把这种探索称之为观念的纪实。”谢子龙说。

  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三十年系列一九九六年春天,辽宁沈阳太原街 严志刚 摄 

  严志刚:用30年的“不经意”记录时代浪潮 

  严志刚自称是对摄影有态度、有深情的摄影师傅,从传统纸媒到互联网平台,他不断探索求新。他说:“我坚信熟悉的地方才有风景,对我的摄影生涯来说,摄影就是我和身边事物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他参评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30年摄影系列作品,集合了30张1990年至2020年间拍摄的中国街头景象。这些照片历经了摄影从银盐到化学染料再到数字技术的变迁,严志刚也从“不经意”的街拍变成了自觉,他以“街拍中国”为意图,集纳、描绘中国当下整体的人文图景,并通过培养摄影领域中正能量的网络IP和“意见领袖”,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作品发布以来,已经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发16亿的阅读和12万的讨论。

  《人生若初见——身边的名人》是严志刚纪实摄影肖像系列作品,他喜欢和人打交道,从事职业摄影以来,拍过的人物近千人,在这组照片中,他选了20个人,其中有科学家、企业家、导演、电影演员、歌手、模特、运动员、艺术家等,如袁隆平、张一鸣、徐克、李冰冰……在这些人中,有的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严志刚就拍过他们。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后有人问他成功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没有成功秘诀,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照片都很普通,照片拍出来的时候我也不觉得它有多好,但是我觉得时代变化本身给了作品非常大的背景意义,我只是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如果没有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作为衬托,就是一堆散沙,就是一堆碎片。因为有了这个时代的衬托,所以一朵朵浪花变成了巨大的浪潮,这个时代让所有人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谢子龙、严志刚与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中国摄协唯一一个称作“奖”的评选。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刘宇说:“早期看到中国摄影金像奖有非常年轻的摄影人能够获奖,现在几乎不可能。我曾经做过大体的统计,纪实类获奖者平均年龄要60岁以上,在我担任评委的那一届我是记录类的组长,我算了算那次平均是61岁,艺术类将近60岁,商业类相对年轻,也是50岁左右。年轻的摄影人,因为拍了几张照片获得金像奖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因为早期只要投10张照片,但是现在记录类要50张,艺术类要30张,所以这种偶然性几乎不存在了。在竞争这么激烈的舞台能够脱颖而出,谢子龙和严志刚实至名归。”

  “谢子龙最大的特征是他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创作的素材和创作的观念,他是集很多身份为一体的特殊的人,这个时候他的特殊不仅仅是日常性的,而是由特殊转换成一种观念的语言,转换成了创作的素材,因此我们把谢子龙当作一个观念纪实的先行者,我觉得是站得住脚的。”舒勇说,从严志刚的《日常中国》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丰富有魅力的中国,经过时间沉淀之后变成了一个一个经典有趣的碎片,这些碎片被连接成一个系统时,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史,它被“有心人”一步一步不经意地呈现出来,但是这个不经意是经过了30年的不经意,是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完成的,非常有价值。

  中国摄影报社社长赵迎新说,谢子龙和严志刚获奖其实也证明了中国摄影金像奖的特质:所有的作品都有时代的印记。比如说谢子龙拍《光荣的劳动者》系列其实是对时代精神的直面表达,因为他也在时代的大潮里面,所以他在拍摄的时候,劳动者的神态是非常鲜活、乐观的,他在记录时代也在赞美这群可爱的人。严志刚最大的特点是用摄影和世界发生关系,他所有的作品,你都可以看到游走性,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游走的人,从江西到湖南再到广州之后又到北京,他追逐时代大潮游历,对时代发展的敏感性成就了严志刚的艺术。

  余三定说:“谢子龙和严志刚获奖,我认为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特别可贵的是他们真正地热爱艺术事业。很多人选择某份工作是为了谋生,但是更高的境界是成为你生命的需要,我在谢子龙身上看到了这一点。第二,人像摄影要抓个性、抓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它应该反映时代,反映社会,这一点严志刚做得很好。”

  在柳军看来,金像奖更多的是展示它对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它赋予我们这个角色的使命。谢子龙和严志刚,虽然一个在艺术类,一个在记录类,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谢子龙身上体现了4个词:情怀、自省、责任、引领;严志刚也体现了4个词:前沿、平实、酷爱、感染。

  李舸表示,今天的摄影创作,视野更加宽广、主题更加鲜明、表达更加丰富、传播更加多元。当前,中国摄影事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中国摄影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彰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湖南省摄协和广大摄影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前提下,用摄影造福社会、用摄影服务人民,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努力。

(编辑: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