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如何“潮”起来?

时间:2022年08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中国民协、内蒙古文联举办“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高级研修班”,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热议——

民间文艺如何“潮”起来?

  在8月9日至13日由中国民协、内蒙古文联主办的“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高级研修班”上,中国民协副主席吴元新发现了一个令他感到欣喜的现象:“青年在民间文艺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不管是在传承、创新方面的“深耕”,还是在市场化运作、行业管理等开拓性工作中,都有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成了各自领域的骨干。

  诚如吴元新所说,参加此次高级研修班的90位学员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学员手册学员名单的“职务”一栏,写着“传承人”“民协秘书长”“董事长”“总经理”“副教授”“研究员”“研究中心主任”等各种各样的身份。他们来自不同的民间文艺门类,工作岗位不同,所作的具体工作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对民间文艺的热爱和激情却同样炽热,他们有着共同的名称——“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也有着对传统民间文化同样深刻的思考。

  让热爱民间文艺的青年人走到一起

  “是一股‘蛮劲儿’让我与传统手工艺结缘,并让我对它爱得深入骨髓。”为自己作这一总结时,吴婉菁已经可以毫无包袱地回望自己从事夏布绣技艺传承创新工作的坎坷心路历程。2010年吴婉菁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她进入了银行工作,“堪比端着金饭碗”。然而,工作不久,她就发现夏布绣这项传统技艺才是她心头所爱。“我的婆婆张小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我对她的手艺一见钟情,我喜欢夏布绣,心里难以割舍对它的感情,我想,这是我与夏布绣的不解之缘,也是我们婆媳间的亲缘。”抱着“将创新思想注入夏布绣技艺中”的想法,吴婉菁不顾亲友的反对,从银行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夏布绣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之中。“起初,大家都在担心我会坚持不下去,我自己也有些担心,但是就是靠着我的蛮劲儿,靠着我对这份事业强烈的热爱,我与夏布绣一起走了过来。”吴婉菁介绍。

  2014年,吴婉菁正式加入了张小红创办的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如今,担任公司总经理的她带领着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发契合现代审美的夏布绣文创产品,“让传统民间工艺深深扎根于新时代”,这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

  对于吴婉菁的故事,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吴元新并不陌生,他的女婿倪沈键就是“半路出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跟随他一起从事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在吴元新看来,今天的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主要包括几个类别:父辈就是手艺人、具备家族传承“基因”的传承人,出于爱好而跟随“师父”学习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对民间文艺有着强烈兴趣的高校教师,以及民间文艺领域的专业管理人员。“我跟一些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进行过交流,我感觉到,不管他们所从事的艺术门类或具体工作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有着对民间文艺的强烈感情。作为此次研修班的授课教师之一,吴元新也在班上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一起交谈,也是在相互学习,一些青年人的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感觉到了民间文艺未来可期”!

  为了将这些对民间文艺有强烈感情的青年人聚合起来,中国民协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担任青委会主任的曹国彦表示,青委会将积极开展工作,为青年民间文艺人才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青年文艺人才积极创作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发挥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文艺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传统工艺回归“日常”,老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今天,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面对的从业环境更加开放、包容,途径更加广泛,学习条件也更便捷。”中国民协青委会委员、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民间艺术研究所所长刘飞表示,在过去,民间文艺从业者更多是出于谋生的需求进行工作,而在今天,青年人可以将民间文艺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作为“理想的寄托”,也因此,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背负了更大的责任来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在做好守正创新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实现工艺产品的市场价值?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吴婉菁认为,传承不是毫无保留的传承,而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代需求相契合,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在感知人们的审美需求中创作文艺精品。为此,吴婉菁和她的研发团队把目光放在人们的生活日用品上,开发了包括夏布绣箱包、首饰、灯艺及茶空间、文房等几百种夏布绣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让传统工艺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将其与日用品相结合,老手艺才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吴婉菁说。

  民间文艺如何进入市场是很多从业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在中国民协青委会之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青年从业者借鉴。作为中国民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陕西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海燕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2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皮影工艺制作的汪海燕是同行眼中“走在时代前列的传承人”,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皮影产品证明:传统工艺也可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些年来,汪海燕与众多国际奢侈品牌合作,为这些品牌设计了皮影的形象和标识;与此同时,她还与腾讯、百度、网易等国内知名公司合作,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皮影动漫形象、文创产品,向年轻人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打心底排斥‘快文化’和‘新潮文化’,但我觉得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也会不断尝试让自己的创作与‘新潮文化’相契合,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当然,所有的创作都是以皮影的艺术性为本的,我不会创作违背自己内心的作品。”说起自己成功的经验,汪海燕表示,民间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去寻找市场的需求点。

  “最近有一家女装品牌跟我们合作,他们的负责人找到我时,对我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本来觉得皮影是古老的、难以触碰的,但在看了你的作品和文创产品后,发现它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活力的’。”汪海燕表示,这句话让自己动容,也让自己提高了自我要求。

  “在新时代,中国民协青委会的设立恰逢其时,我们期待它能够为当下青年民间文艺工作者聚合相关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吴婉菁表示,青委会由民间文艺创作人才、高校研究专家以及行业管理人才等组成,未来必定会形成一股促进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山花’必将开得漫山遍野。”吴婉菁说。

(编辑:张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