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时间:2021年08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晓语

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举办——

从课堂到舞台,聚焦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希望所有国内外热爱声乐的年轻朋友们通过深圳声乐季都能找到更好的自己,向着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出发。”在7月27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上,歌唱家雷佳如是说。作为“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以打破单一领域的思维局限为特色,以“从课堂到舞台”为主题,以“中国歌剧的人才培养”为切入点,聚焦声乐人才的塑造与培育,为当代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局视野。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作曲家印青,理论家居其宏,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指挥家李心草,导演、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福建歌剧舞剧院院长、歌唱家孙砾;中国音协副主席、“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艺术总监、歌唱家雷佳,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歌唱家王宏伟,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主任、歌唱家黄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歌唱家石倚洁等嘉宾分别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对话和研讨。《人民音乐》副总编辑张萌担任论坛主持人。

  就中国乐派视野下中国声乐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话题,王黎光指出,我们的民歌异彩纷呈唱不尽,风格各异唱不绝,声乐学子们在艺术实践中要充分感受神州大地的触觉、青山绿水的视觉、五谷丰登的味觉、浓郁乡音的听觉,才能在中国声乐的传承发展中立足本土,走向世界。印青指出,中国的民族歌剧要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和气质,才能登上世界的舞台。

  雷佳认为,中国歌剧的传承要在艺术传承和精神传承上下足功夫。在艺术传承方面要深入了解中国歌剧的精髓,做好演员的必修功课;在精神传承方面要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准确传递给观众,在“守好正”的基础上做符合时代的创新。她指出,一个好的歌剧演员要具备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突破唱法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歌剧舞台凝练人生百态。中国的歌剧演员要始终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以传统音乐作为自己表演的源头活水,不断从中汲取能量。

  印青认为,歌曲创作与歌唱人才的成长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歌曲在记录时代和反映时代上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一批批作品的推出,一代代声乐人才也在不断成长。萧梅指出,当今舞台上传唱度较广的“民歌”与真正的民歌已经相去甚远,并建议专业音乐院校里多设置与传统音乐有关的课程。萧梅强调,传统音乐是当代声乐人才培养的基石,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必须融入当今声乐人才培养的课程,她认为“当代声乐人才的培养不依靠跨学科的通力合作是难有远景的”。

  陈蔚、李心草、孙砾现场分享了彼此因歌剧而结缘的多个“第一次”。李心草说,他人生中第一次指挥和表演歌剧是因为陈蔚的援引,在这过程中,他也深深体会到歌剧演员的艰辛,“天赋固然重要,勤奋更为重要,台下做足功课,平时多总结积累,才会有舞台的精彩绽放”。陈蔚长期活跃在歌剧排演及教学的第一线,她特别强调,从事歌剧事业必须心无旁骛,禁得住诱惑。孙砾分享了第一次和李心草合作的经历,并对青年学子从校园走入社会,如何做好角色转换提出自己的建议。

  石倚洁与黄英浸润西方歌剧舞台多年,他们从自身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出发,分享了国外歌剧演员、经纪公司和剧院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青年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石倚洁说,学生从学校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歌剧演员非常不容易,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他总结了两条途径,一是参加比赛,把比赛当作展示自己的机会;第二是平时多做准备,多储蓄能量。黄英则认为,歌剧演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专业要秉持着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态度,提前做好“功课”,严谨、虔诚地对待每一个演出机会。

  论坛上,雷佳和王宏伟不约而同地以自己出演的多部歌剧为切入点,讲述了歌剧表演和创作中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王宏伟说,歌剧创作的民族化,不仅体现在歌剧内容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上,也体现在歌剧音乐创作和演唱中复杂多变的民间音乐和戏曲唱腔的把握和运用上。雷佳认为,青年演员在演绎作品时首先不要被演唱方法禁锢住。“无论是民族、美声抑或通俗,都是以表现作品为立足之本,以表达作品为最终目的,作品需要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我们就采用什么样的唱法,有可能是单一的,但更多时候应该是融合的。”

  “中国声乐高峰论坛”自201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每一届均会邀请与声乐艺术相关的各领域专家学者,以专业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聚焦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走向,为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把脉问诊。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