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彭州曲艺牡丹嘉年华”举行,“送欢笑”的青年曲艺工作者表示——青年曲艺人需要基层舞台的历练
4月10日,天有点阴,丹景山镇的小广场上,一大早就坐满了村民,他们自动地分成了两部分,前半部分坐的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则多坐在后半部分,他们在等待着“欢笑”的到来。这一天,4场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送欢笑”进社区专场演出分别在四川省彭州市的丹景山镇、敖平镇、葛仙山镇和彭州牡丹文化广场举行,二十余位曲艺演员为彭州市各社区的居民带去了欢声笑语。
“来的都是小伙子哦。”看到小分队的演员走近舞台,一位坐在前排的老人说道。与以往的“送欢笑”演出不同,参加本次演出的是清一色的年轻曲艺演员。
4月8日至14日,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成都市文联主办,彭州市委市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彭州曲艺牡丹嘉年华”活动在彭州举行,除了4场“送欢笑”演出之外,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成立仪式与3场曲艺名家“牡丹讲堂”也在彭州同期举行。另外,一些曲艺工作者还深入当地丹景山镇、九尺镇、蒙阳镇、葛仙山镇等地,开展“走进彭州新农村——讴歌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主题采风活动”,搜集素材,创作、打磨曲艺新作并择机集中展演。
由于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成立仪式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曲艺人得以在彭州相聚。
在“送欢笑”的队伍里,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曲艺团演员师亚峰算是一位“新人”,年仅28岁的他在丹景山镇的小广场上演出了山东快书小段。这是他第二次随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小分队来到基层社区参加“送欢笑”演出,“这次来彭州演出,还是有些紧张的,虽然大家都是年轻曲艺人,却也都是各曲种的佼佼者”。
“有些紧张”的师亚峰对下基层惠民演出并不陌生,“在河南,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惠民演出,一年要演二百场左右,我们就这样演了八年”。作为团里的青年曲艺演员,师亚峰是演出主力之一。“天天跟社区里的观众见面,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师亚峰告诉记者,他们会接触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养老院的老人,各种年龄段的观众都有接触的机会,“就这样把舞台经验锻炼出来了,这种跟观众没有任何距离的演出形式,会让我们知道观众真正想听、想看的是什么,怎样的表演互动形式才会得到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在“送欢笑”的现场,来自四川本地的成都哈哈曲艺社演员田海龙和搭档一起表演的相声引来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田海龙觉得,这种演出形式对演员的创作和表演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曲艺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平台,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曲艺人可以在这里汲取新的艺术信息”。
“不管用何种方式,青年曲艺演员都应该更深切地去了解观众的喜好。”来自武汉说唱团的青年演员徐宁多次参加“送欢笑”演出活动,本次“送欢笑”演出他表演了一段湖北大鼓《学京剧》,由于条件简陋,没有带乐队的他只能清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演出效果,为了让彭州观众听懂湖北大鼓,他还特意把道白中的黄陂方言,用倒口的方式改成夹生的武汉普通话。“这种面对面的演出,更有助于直接了解观众的喜好,我们行话叫‘压场子’,如果你在创作时想到节目中这块应该有包袱、有掌声,而在演出中却没有反应,那么你就得思考这是由于表演不到位?还是气口不对?抑或是唱腔或剧情有问题?总之,好的作品必须要在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中千锤百炼。”
丹景山镇的“送欢笑”演出结束,一边鼓掌一边准备起身回家的老大爷口中念叨“整得好哦”。记者在舞台下跟其中一位演员说起了这个情景,他笑着说:“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