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歌曲创作需“解锁”新课题——聚焦“新时代歌曲创作座谈会”
“没有料到这次座谈会的阵容如此强大。赴会的很多老朋友都是非常有实力的音乐家,更重要的是有新兴文艺群体的力量加入进来,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文联所要做的事情,文化发展起来就要团结更多的力量。”在中国音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近日主办的“新时代歌曲创作座谈会”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感慨。他同时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曾举办过一次规模很大的歌曲创作研讨会,那次会议曾对改革开放时期推动新歌曲的出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天这次会议同样理应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歌曲创作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也应当成为能够听得到响声、留得下作品的一次会议。”赵季平说。
正如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所说,座谈会既是总结交流创作经验,更是为了凝聚音乐家们在新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提升歌曲创作的共识。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前不久,中国音协八届二次理事会和工作会刚刚在上海落下帷幕。这是党的十九大后,音乐界一次全国规模的集结,显现出音乐工作者积极主动投身时代、音乐事业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讨论声犹在耳,中国音协又在江苏南京组织召开了新时代歌曲创作座谈会及采风创作活动,以专题研讨的方式助推新时代歌曲创作。座谈会对当前歌曲创作现状提出思考与对策,针对当前歌曲创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就如何加强对青年和新文艺群体创作者的团结引领,如何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机制,如何进一步提高歌曲原创力,完善原创作品推选机制和渠道,加强原创歌曲的推广和展示力度等议题,与会的全国著名词曲作家及新文艺群体的代表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新时代的歌曲创作鼓与呼。
现实题材创作要融入当代思考
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全国上亿人参加评选,选出的100位英模中有三位艺术家,全部都是音乐家——聂耳、冼星海、郑律成。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音乐在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正如这次歌曲创作座谈会的主题是紧紧围绕聚焦中国梦、讴歌新时代,集中力量向社会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音乐作品,这昭示了音乐界走在新时代的一种时不我待、主动作为的气概。
“歌曲是音乐当中比较小的形式,却覆盖着亿万听众,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亿万听众负责任地创作出更多符合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好作品,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中国音协副主席、作曲家张千一谈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居中现象”,他认为近些年歌曲创作的整体水平是不错的,特别差的作品越来越少,但是他也注意到,现在能够唱得响、留得住的歌曲也特别少。整体感觉是挤压在中间,也就是“高原”之作比较多,“高峰”之作非常少。具体体现出的就是“感受多、感悟少”“共性多、个性少”“写得多、唱得少”。
词作家王晓岭谈道,“不少大主题歌曲,歌词比较空洞,这种空洞是各方面造成的,而小角度的歌曲又陶醉于自我,这可能是未来主旋律作品的主要突破点,写好时代歌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大’与‘小’的关系。”王晓岭认为,很多留得下来的好歌都是将大主题和小题材之间做了很好的融合,经过多年的沉淀依旧是经典,比如《金瓶似的小山》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词作者是青海日报社的编辑朱丁,他在青海采风时受到启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歌词,这首歌词真切表达了藏族群众纵情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纯朴情感。“现在我们写歌就是需要解决好小与大的关系,写‘小我’的时候有‘大我’的意识,写‘大我’的时候有‘小我’的切入视角,这样流传下去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王晓岭表示。
“我们现在的歌曲创作应该还要想得深一点,透一点,目标再明确一点,少一些杂念,多一份责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印青认为,近些年主旋律歌曲的创作内容都很积极向上,但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语言表述的方式,以及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缺乏新鲜的语言,不可避免造成了雷同化。此外,一些主旋律歌曲重说教,少亲切感,重灌输性,少沟通感,和老百姓的情感还是有距离的。还有一些歌曲创作过于追求“高大上”的艺术化或是技巧化,使这些作品难以在社会上传播。印青谈道,真正的创新精神,不能满足于一些小的感觉和小的技巧,而缺少一些大的气象,缺少更高境界上的一些思考。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提出,现实题材创作一定要融入当代思考,才能让作品真正具有现代性,才能创造出既有生命质感又有现代理念并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只有实现题材选择、思想内容、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多元,现实题材创作才有可能呈现出多样性,从而打造出精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还要以“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作为创作目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和重大时间节点,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现实题材优秀音乐作品。“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严肃且艰辛,不能捕风捉影、走马观花,更不可能一挥而就,音乐创作者只有真正融入新时代发展洪流,把握住生活和音乐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感染人的音乐作品。在创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进行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作;只有走出方寸空间,走进更广阔、更基层的现场,扎实采访,精心创作,才是产生精品力作的关键。”叶小钢说。
深入采风成为歌曲创作的助推器
近年来,中国音协十分注重将采风创作与基层慰问演出有机结合,目的就是及时有效地将创作成果回馈基层群众、接受群众的检验,而且让新作品通过演出不断地打磨与完善,真正成为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比如,为展示2016年西藏采风创作成果,几经打磨与修改,2017年12月,在京举办了“格桑花开新时代”——美丽西藏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又如,2017年年底“金钟之星”艺术团赴海南东方和三沙慰问演出中唱响的《香溢东方》《三沙之歌》等多首歌曲,均来自中国音协组织采风创作的成果,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座谈会上,张千一就特别总结了“五位一体”的经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音协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西藏采风活动。“这个采风活动许多词曲作家从头至尾都参加了,自2016年8月开始采风,到2017年12月8日的‘格桑花开新时代’——美丽西藏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真正把采风、创作、录音、演出、推广结合起来,我把它称作‘五位一体’,这使得我们新作品的聚焦力更强大,今年8月,这台采风原创歌曲演唱会还要去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演出,将创作成果回馈我们采风过的地方并接受当地群众的检验。”张千一介绍,在采风的过程中,音乐家们热情非常高,感悟也颇多。因为给予我们的创作时间比较长,而且是词作家把歌词写出来组织专家来会稿,选定了词之后再让作曲家进入,作曲家创作出满意的作品,然后进入录音阶段,再经过舞台的呈现进一步地推广,这样的“五位一体”对歌曲的推广、传播会有很大帮助。
词作家屈塬也谈到了他近些年来通过深入采风获取的创作经验,“词作家的作品,一首歌词里只有百十个字,里面信息量极其有限。但不管是写什么题材,关键是找到动情点,无论是面对国家、社会还是某一片土地,我在写的都是‘情歌’,尽可能去发现那种让我觉得怦然心动的东西。这几年我陆陆续续去了很多的地方,有一些偏远落后、艰苦不发达的地区,也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我把所有的特区都跑了一遍,慢慢地总会找到让自己心里怦然一动的动情点。走到偏远的地区,看到人民在如此艰苦、落后的情况下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状态,为他们所感动,面对那里的人民心里就有一份责任;去到经济发达地区,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会得到心灵的震撼,自然会油然生出自豪感,也会有一种关切和期待。找到了这些点就尽自己的力量搞好创作,为写好时代之歌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作曲家戚建波最关注的是身边的普通人,他认为平常周围很生活化的人和事就是生活,对于他来讲并不是非要定点深入某个地方采风才能获得灵感。平时对生活的积累也是深入采风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圈里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他们给我最大的启发。我的作品中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是我骨子里的东西,真实是第一要务。”
创新表现形式也需创新传播渠道
音乐创作要抵达观众,还需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当下社会特质明显,节奏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是“两副面孔”。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着海量的信息,接受着各种优质文化的浸润,气质形象、审美趣味也都发生着改变。正如韩新安所说,“如果音乐作品依然囿于旧有的语言、行为、逻辑和叙事,恐怕难以充分引起新时代观众的共鸣。所以,我们要始终把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贯穿音乐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
词作家宋小明特别提到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小草》,由战斗中双眼失明的史光柱作词,“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一个很小的题目,但是它“举轻若重”,写到小草的卑微、小草的平凡,笔锋一转写到小草的伟大,讴歌普通人的崇高心灵,很朴实很有内涵,成为谱写平凡人心声的开端作品。宋小明认为,对于创新表现形式,我们在接到主旋律歌曲创作任务的时候,不妨从这点上多下下功夫。
作曲家王晓锋认为最难创作的就是主旋律歌曲,“最难是难在既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要有很高的艺术性,还要有很广的流传性。做到这几点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一些影视歌曲还有一些爱情歌曲,或者流行歌曲,主旋律创作真的是非常难。每个时期,每个年代,大众都有不同的审美情趣”。王晓锋特别提议主旋律创作应该给年轻创作者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写出的作品能够传得开。1997年王晓锋凭借歌曲《从头再来》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他说,获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歌曲一定得传得开,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才是正确的音乐创作道路。
舒楠创作过大量影视音乐,其中大部分是主旋律电影音乐。“《战狼2》《红海行动》这类主旋律商业大片近期那么火爆。为什么主旋律歌曲没有迎来爆发呢?”舒楠的提问值得深思。舒楠写的《生死不离》《追寻》等歌曲都颇受欢迎,他认为要写好这些歌曲需要立意高,但落笔轻,“润物细无声地告诉别人,主旋律创作重要的就是走心,如果你写给你的父母听,他们很感动,就说明很好,如果他们听完觉得太假,就说明你没走心”。
作为新文艺群体的音乐制作人,何沐阳认为,需要理解新时代语境,也就是更加人性化、国际化、融合化。不得不承认,大部分音乐平台已被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占据,这就是时代带来的审美变迁,必须承认这个变化。此外还应要有新的理念,何沐阳认为,这个时代好作品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因为现在信息量太大,好的作品逐渐被湮没了。何沐阳建议,歌曲的评论机制要寻找一些新方法,不光是专家听,还要找各层面的受众,让他们也参与重要歌曲的听审,在互联网上搜集意见,然后集中力量宣传。还要开拓新的传播机制,作为纯粹走市场的音乐制作人,何沐阳喜欢分析不同受众群,他认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听歌最认真,也是最重要的受众,如今的主流传播渠道由地方卫视、网络综艺以及微信占据,那么主流歌曲创作就应该主动跟这些平台衔接,才能获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