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战上海》《天山雪》《先声》《渡江侦察记》《化·蝶》等一批杂技剧佳作轮番上演,古老的杂技艺术加速迈入“剧”时代,“杂技剧”这一崭新的舞台艺术门类正在进入大众的视野。事实上,早在2004年,以《天鹅湖》为起点,中国杂技就已经开始将技巧与叙事相结合,创新表现形式,挖掘文化内涵,开启了具有跨越意义的艺术探索。如今的中国杂技剧,已经基本具备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于是,总结杂技剧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规律,关注杂技剧所面对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探讨优化新时代杂技剧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传播策略,就成为关系到杂技剧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命题。
日前,由中国杂协、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作为指导单位,长三角杂技发展联盟、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马戏学校主办的“中国杂技剧艺术创作研讨”在上海举行。50余位来自全国杂技院团、艺术研究机构、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创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杂技剧创作规律、杂技剧艺术体系建立、杂技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文旅赋能、人才培养等展开深入探讨。
主旨发言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中国杂协副主席、上海杂协主席俞亦纲从理论、实践等不同层面针对杂技剧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前行方向进行了阐述。在院团交流环节中,与会专家对杂技剧何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探讨。中国杂协副主席、广东省杂协主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吴正丹从“技”与“剧”之间的关系这一杂技剧创作团队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出发,明确了“从‘技’到‘剧’”,即从众多杂技项目中择取与题材相匹配的项目来表现主题思想,是决定整部剧成败的关键。吴正丹表示,要“以‘剧’升‘技’”,原创剧本要注重的细节与逻辑的合理性,经典文学改编剧本要注重主题思想的锤炼与升华,以拓宽传播维度,赢得市场与观众。中国杂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双午在发言中提出“新杂技”的概念。她认为“新杂技”的核心特征是回归表演本体和强调创意驱动,因此,“新杂技”要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新颖的创意构思以及对现实的人文观照,吸引追求独特文化体验的年轻受众群体,同时,“新杂技”要以“轻量化”为特质,能够适配演艺新空间、艺术节展等多样化场景,丰富杂技类文化产品供给。上海市杂协副主席、上海杂技团团长梁弘钧以《战上海》《天山雪》的创作实践为例,从创作与表演两个维度展开,分享了上海杂技团以“杂技歌舞演故事”为核心创作理念,推动杂技从单纯的技艺展示走向复合的剧场叙事,实现“技—艺—剧”三重转化的探索过程。
参与专题研讨环节的均是常年深耕国内杂技剧创作、研究领域的一线艺术家和学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杂技剧《天山雪》编剧喻荣军认为,杂技剧的“技”“剧”“意”三个要素如同人身体的“骨”“身”“魂”,必须协调好三者在杂技剧中的定位,并将之统一于综合舞台艺术的审美目标之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董迎春分析了杂技剧《聂耳》的技巧、道具、造型等本体要素如何服务于作品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艺术逻辑,进一步明确了“杂技剧”这一剧种概念的内含。江苏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陈俊池提出了当代杂技剧红色叙事的三个转向,即从“英雄史诗”向“凡人微光”的视角下沉、科技助力表现形式的边界拓展、沉浸式观演关系的重构。江苏省舞协副主席李春燕表示,与舞蹈不同,杂技更擅长“外化动作”,而非“内化情绪”,因此,过于依赖细腻心理描写的题材较难与之适配,相反,行动线清晰、情感张力强的题材,如革命历史、重大工程等更容易让技巧与剧情形成共振。浙江演艺集团曲艺杂技总团艺术总监、导演郭洪波指出,跨界融合不是元素拼凑、叠加,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升维的魅力,而非造成视觉混乱。《杂技与魔术》原主编高伟创新性地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时间”,他强调,虽然戏剧时间是杂技剧整体结构的基石与主导力量,杂技表演时间应依从于戏剧时间,但是这种“依从”不是“机械服从”,而是更高层次的“统一”,即杂技表演要以其独特的身体语言、惊险的瞬间美学和精准的时间控制,有机地嵌入戏剧时间中,成为推动叙事、外化情感、强化冲突、深入主题的有效手段。知名剧作家罗怀臻深情回顾了杂技剧作为一个新剧种在上海的生动实践,并提出“假如杂技剧离开红色题材加持会怎样?”“假如杂技剧走出以大剧院为标志的现代剧场会怎样?”“假如杂技剧走向国际杂技演出市场会怎样?”三大问题,提前思考杂技剧未来的创作、演出场景和市场化前景。
刘鹏、孙文艳、王晓、李洁、徐新铭、池文杰、陆丹、周大明、冯冬、王建华、胡晓军、金浩、尹力、左青等专家也在会上发表了各自观点和建议。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作研讨总结。他表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拓展中国杂技剧的思想内涵、表现空间、风格样式。研讨会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和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党支部书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沈捷,上海杂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姜学贞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