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张结业证书,伴随着学员们各自返程,一段段有关中国戏剧的故事又将徐徐展开。前不久,由中国剧协、中宣部文艺局主办的全国戏剧创作人才(编剧、导演)研修班在青岛结业,“继续为戏剧事业痴迷与燃烧”和相约“峰顶相见”定格着一幕幕再度启程的生动瞬间。
生动瞬间总是如此相似。几天后,中国戏曲学院举行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毕业典礼。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25个戏曲院团(校)、6个戏曲剧种的54名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将自己的成长印记和学习成果绽放到舞台上。5月8日,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开班,开启首度编剧与导演人才的联合培养。5月9日至1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深圳有关部门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开始深圳展演,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的此计划播下种子,终于在这座年轻的城市绽放青春的光彩。
关注青年人才成长,积极营造和丰富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的机制和渠道,正成为当前戏剧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从“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到全国戏剧创作人才(编剧、导演)研修班,从京剧“青研班”到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教学探索,从编剧导演联合培养到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行业机构、高等院校到艺术院团都积极地挖掘和发挥自身主体优势,将青年戏剧人才培养纳入到规划未来的多元渠道和丰富场景当中。
此次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戏剧创作人才(编剧、导演)研修班已是中宣部文艺局与中国剧协继去年5月在京举办“全国青年戏曲编剧研修班”后的第二次携手。研修班经过层层筛选,共有18名编剧学员、22名导演学员入选参加研修,范围涵盖了国有院团、高校、民营机构等多个领域。讲师队伍涵盖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多位曹禺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在14天的课程里,20位戏剧名家积极传道授业、热心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全国青年戏曲编剧研修班”成功举办后,中国剧协持续跟进,组织所有学员携作品先后三次参加了“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改稿会”,研修班成果得以深入持续发展。本次研修班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在开班期间也专门举办了改稿会,特别邀请刘桂成、陈鹏、陈明、姜朝皋、王新生、王俭、胡应明、陈欣欣、董妮等9位曹禺奖获奖剧作家参会研讨。而且,除了编剧学员各自提供原创作品参会,还创新性组织导演学员共同参与,以起到深入交流、交叉学习乃至现场促成创作项目落地转化的积极成效。
第七届“青研班”开班三年来,依托中国戏曲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先后邀请了20余位专家教授讲授18门文化理论课,邀请30位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进行专题艺术讲座,近百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传授了300余出传统大戏和折子戏。此外,还先后集中举行28场教学汇报演出、17场毕业巡演,学员们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高校与院团的积极联动、理论与实践的互促互补以及科学完整的专业支撑和课程设计,充分显示出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当中的深厚积累与独特优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青研班”为戏曲艺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表演英才,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功不可没,是实现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段时间里,许多戏剧院团常常为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发愁,可刚招录的院校毕业生又缺乏实践,“慢养人才”赶不上“急赶活儿”。怎么办?有条件的戏剧院团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职责。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人才培训班不是为了北京人艺招聘,而是希望为社会培养舞台所需要的青年人才。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也表示,希望通过“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的创作与实践,引领青年导演以时代之光和青年之力,投身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